Lab11主题:network driver
- (一)xv6网络协议栈
- (二)networking
- (1)e1000_transmit
- (2)e1000_recv
- (三)完结感想
(一)xv6网络协议栈
xv6网络协议栈流程图
(二)networking
(1)e1000_transmit
hints中已经把步骤清晰地罗列出来了,照着写即可。
有以下几点需要额外注意:
- 发送数据帧的过程可能存在并发关系,对于描述符环和缓存区这两个临界资源,需要加锁。
- 描述符必要的cmd标志位有两个,E1000_TXD_CMD_EOP 和 E1000_TXD_CMD_RS,EOP表示数据包的结束,RS表示status字段有效,故二者都需要被设置。
int e1000_transmit(struct mbuf *m)
{//// Your code here.//// the mbuf contains an ethernet frame; program it into// the TX descriptor ring so that the e1000 sends it. Stash// a pointer so that it can be freed after sending.//uint32 rear;acquire(&e1000_lock);// 1.获取下一个需要发送的数据包在环中的索引rear = regs[E1000_TDT];// 2.检查数据块是否带有E1000_TXD_STAT_DD标志,若无则数据还未完成转发if ((tx_ring[rear].status & E1000_TXD_STAT_DD) == 0){release(&e1000_lock);return -1;}// 3.释放已转发的数据块if (tx_mbufs[rear]){mbuffree(tx_mbufs[rear]);}// 4.设置描述符与缓存区字段tx_ring[rear].addr = (uint64)m->head;tx_ring[rear].length = m->len;tx_ring[rear].cmd = E1000_TXD_CMD_EOP | E1000_TXD_CMD_RS;tx_mbufs[rear] = m;// 5.修改环尾索引regs[E1000_TDT] = (rear + 1) % TX_RING_SIZE;release(&e1000_lock);return 0;
}
(2)e1000_recv
同样地根据hints逐步进行,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 接收数据帧的e1000_recv是由中断驱动的,处理完才会返回,因此不存在并发关系,不需要加锁
- 由hints提示可知,此处尾指针指向的是已被软件处理的数据帧, 其下一个才为当前需要处理的数据帧,因此索引需要加1
- 为了解决接收队列的缓存区溢出,超出上限的问题,采用了循环读取,每次尽量将队列读空。
static void
e1000_recv(void)
{//// Your code here.//// Check for packets that have arrived from the e1000// Create and deliver an mbuf for each packet (using net_rx()).//// 1.获取下一个需要接收的数据包在环中的索引uint32 rear = (regs[E1000_RDT] + 1) % RX_RING_SIZE;// 2.检查E1000_TXD_STAT_DD标志while ((rx_ring[rear].status & E1000_TXD_STAT_DD)){if (rx_ring[rear].length > MBUF_SIZE){panic("E1000 length overflow");}// 3.更新缓冲块信息,递交数据包给网络栈解封装rx_mbufs[rear]->len = rx_ring[rear].length;net_rx(rx_mbufs[rear]);// 4.分配新的缓存区,更新描述符rx_mbufs[rear] = mbufalloc(0);rx_ring[rear].addr = (uint64)rx_mbufs[rear]->head;rx_ring[rear].status = 0;rear = (rear + 1) % RX_RING_SIZE;}// 5.修改环尾索引// 此处由于while循环末端让rear = rear - 1了,所以尾指针索引需要减1// 若没有该循环,则此处不需要修改rear,因为尾指针指向的是已被软件处理的数据帧regs[E1000_RDT] = (rear - 1) % RX_RING_SIZE;
}
(三)完结感想
本章博客写得非常水,主要是因为恰巧开学了(
但无论如何还是要发出来,为MIT6.S081这个系列收个尾。
也在此处,对整个系列做一个总结吧。
个人完成所有lab+xv6 book阅读+课程视频,耗时在两个半月左右。
对我来说最费心思的点莫过于xv6 book的阅读,个人的英语阅读水平不算太差,至少也裸考过了六级,但也许是第一次读相关专业英文教材的原因,阅读的过程若不借助翻译AI,会非常的吃力,直到整本书读完,也依然有这种感觉。每个单词都认识,每个语法结构都在高中学得滚瓜烂熟,但组合在一起总让人一脸懵逼。
而完成lab的过程,确实能感觉到自己的水平在一步步提升。从lab1的不知所云,lab2的手足无措,到遇上最难的lab3——pagetable,几乎每一步都是重重阻碍,要结合多家大佬的博客才能完全理解,抄一半写一半的完成代码。但到了后期,熟悉xv6各个部分的源码后,逐渐变得得心应手,即便是hard实验,也能独立地完成绝大部分(虽然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点需要参考大佬们的思路)
观看课程视频时,总能被mit大佬们的思路惊艳,确实能从中感觉到那种鸿沟,但是并无关系,走好自己的路,与自己比较即可。
个人理解知识点的顺序是视频->书籍,所以观看视频时,大多都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等到阅读书籍时再结合源码理解,有时甚至还要回去看看当时学操作系统的王道教材。
略有遗憾的是,自己并没有在整个流程中,提升多少debug的水平。gdb用得含含糊糊,指令没懂多少,基本只会敲一个b panic和where。所以到头来,还是printf用得多(永远的好朋友)
至此,两个半月的OS学习也算圆满结束了,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进步。
接下来或许不再打算做MIT相关的lab,个人没有读研的打算,升入大三,面临即将而来的秋招,确实再没有这个精力。
所以接下来的关注点,会聚焦在其他项目和面试上啦
目前选的是C++这条路线,还没有规划好具体方向,但无论如何,计算机基础打好是校招最重要的。
很荣幸我的博客能为大家提供一小点帮助,MIT6.S081系列至此结束,各位,我们有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