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密码设计的目标是在密钥控制下,从一个巨大的置换集合中高效地选取一个置换,用于加密给定的明文块。
一、混淆原则
混淆原则是密码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由克劳德·香农提出。混淆原则就是将密文、明文、密钥三者之间的统计关系和代数关系变得尽可能复杂。使得即使攻击者掌握了大量明文-密文对,也难以推断出加密算法的细节或密钥。
混淆的常见实现方式:
-
代换(Substitution):这是混淆的基本形式,它将明文中的特定部分替换为其他值。例如,在数据加密标准(DES)中,使用S-boxes(代换盒)来实现非线性变换,这种变换将输入的比特串映射到看似随机的输出比特串,从而增加了破解难度。
-
密钥混合(Key Mixing):密钥与明文的组合方式应该复杂且不可预测,以确保密钥对加密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每轮加密过程中,密钥(或由密钥派生的子密钥)应以某种方式与中间状态混合,以增强混淆效果。
-
非线性变换:线性变换容易受到线性密码分析,因此,使用非线性变换是实现有效混淆的关键。非线性变换可以破坏任何可能存在的简单数学关系,使攻击者更难找出模式。
二、扩散原则
扩散原则是密码学中另一个由克劳德·香农提出的概念,与混淆原则并列为现代密码系统设计的两大基石。扩散原则就是将明文的统计规律和结构规律扩散到相当长的一段统计中去。
扩散原则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明文中的每一个比特的变化都能够影响到密文中的多个比特,这样即使明文只发生很小的变化,也会导致密文出现显著的不同,从而大大增加了密码分析的难度。
扩散的常见实现方式:
-
置换(Permutation):置换操作可以重新排列数据的顺序,从而将明文中的信息分散到密文的不同位置。例如,在DES(数据加密标准)中,IP置换(Initial Permutation)和FP置换(Final Permutation)以及轮置换(Round Permutations)都起到了扩散作用。
-
线性变换:虽然线性变换本身可能不够安全,但在与其他非线性操作结合使用时,可以有效地帮助扩散信息。例如,AES中的行移位(ShiftRows)和列混合(MixColumns)操作,就是通过线性变换来实现扩散的。
-
循环移位:循环移位是一种简单的置换操作,可以将数据向左或向右移动一定位数,这有助于将明文的局部变化传播到整个数据块。
-
反馈机制:在一些分组密码的工作模式中,如CFB(Cipher Feedback)和OFB(Output Feedback),前一轮的输出作为下一轮的输入,这种反馈机制有助于将明文的影响扩散到后续的密文块中。
-
多轮迭代:大多数分组密码都是基于多轮迭代的结构,每一轮都会通过一系列操作(包括代换、置换、密钥混合等)来实现扩散。随着轮数的增加,明文信息在整个密文中扩散的程度也会逐渐增加。
三、分组算法应该满足的要求
分组长度足够大 (n)
- 分组长度决定了加密数据块的大小。一个大的分组长度可以提供更好的安全性,因为较大的数据块可以抵御常见的密码学攻击,如重放攻击或频率分析。目前,128位或以上的分组长度被认为是安全的。
密钥空间足够大
- 密钥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密码系统的安全性。一个大的密钥空间意味着更多的可能密钥,从而增加了暴力破解的难度。例如,AES支持128位、192位和256位的密钥长度,提供了极高的安全性。
由密钥确定的置换算法要足够复杂
- 置换算法必须能够根据密钥产生足够复杂的变换,以确保即使攻击者掌握了部分明文-密文对,也无法轻易地推断出密钥或算法的内部状态。这通常涉及到混淆和扩散原则的实现。
加密和解密运算简单
- 虽然安全性是首要考虑,但算法的效率也很重要。加密和解密过程应该是快速且资源消耗少的,以便在各种设备和网络条件下都能高效运行。此外,简单的算法也有助于减少实现错误。
数据扩展
- 在某些应用中,可能需要将较短的明文块扩展为较长的密文块,这可以通过在加密过程中引入冗余来实现。数据扩展可以提高数据完整性和抗篡改能力,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降低效率或引入安全漏洞。
差错传播尽可能小
-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可能会受到噪声或干扰,导致个别比特错误。一个好的分组密码算法应该能够最小化这种差错对整个数据块的影响,避免错误在解密时扩散,造成更大的数据损坏。例如,CBC模式下的错误传播就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而OFB和CTR模式则在这方面表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