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范围管理
1. 核心概念
2. 范围管理过程
WBS(工作分解结构)示例
真题示例:
二、进度管理
1. 核心过程
2. 关键工具与技术
真题示例:
一、范围管理
1. 核心概念
- 项目范围:为交付产品必须完成的工作,以范围基准(范围说明书、WBS、WBS词典)衡量。
- 产品范围:产品或服务的功能,以产品描述判断是否完成。
- 范围变更:项目范围可能因需求变化而调整,需通过范围管理控制。
2. 范围管理过程
过程 | 关键内容 |
---|---|
规划范围管理 | 制定范围管理计划,定义如何管理范围。 |
定义范围 | 详细描述项目与产品范围,形成范围说明书(输入:项目章程、变更申请等)。 |
创建WBS | 将项目分解为可管理的子项目或工作包。 |
确认范围 | 正式验收可交付成果。 |
范围控制 | 监控范围状态,管理基准变更。 |
WBS(工作分解结构)示例
工作编号 | 工作任务 | 工期 | 负责人 |
---|---|---|---|
0 | 远程教育项目 | 8月 | 吴函 |
1 | 硬件 | 2月 | 何小波 |
2 | 第三方软件 | 2月 | 王方 |
3 | 系统功能 | 5月 | 张必胜 |
3.1 设备管理 | 1月 | 桂波阳 | |
3.2 维护管理 | 1月 | 周瑞 | |
3.3 工单管理 | 1月 | 谢敏波 | |
3.3.1 模块设计 | 5天 | ||
3.3.2 代码编制 | 5天 | ||
3.3.3 单元测试 | 10天 | ||
3.3.4 功能测试 | 5天 | ||
3.3.5 验证测试 | 5天 | ||
3.4 采购管理 | 1月 | 胡海涛 | |
3.5 库存管理 | 1月 | 王敏捷 | |
4 | 系统接口 | 1月 | 李鸿海 |
5 | 现场实施 | 1月 | 李智 |
真题示例:
( )把软件项目整体或者主要的可交付成果分解为易于管理、方便控制的若干个子项目;再将子项目继续分解为工作包。在每个分解单元中,都存在可交付成果和里程碑。该模型的主要用途是( )。
A.分层数据流图 B.软件模块图 C.工作分解结构WBS D.PERT图
A.描述软件项目的功能需求 B.定义项目边界,有助于防止需求蔓延
C.对软件的静态结构进行建模 D.刻画软件开发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
工作分解结构(WBS)是将项目整体或主要可交付成果,按照一定的原则分解为易于管理、方便控制的子项目,再进一步将子项目分解为工作包,且每个分解单元都有可交付成果和里程碑。 |
WBS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明确项目的范围,定义项目边界,通过清晰的层级分解可以有效防止需求的随意扩展和蔓延。而分层数据流图主要用于描述软件项目的功能需求;软件模块图主要对软件的静态结构进行建模;PERT图主要用于刻画软件开发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及时间估算等。 |
二、进度管理
1. 核心过程
过程 | 关键内容 |
---|---|
活动定义 | 确定完成可交付成果的具体活动。 |
活动排序 | 识别活动间的逻辑关系(如FS、SS等)。 |
活动资源估算 | 估算资源类型与数量(专家判断、自下而上估算等)。 |
活动历时估算 | 估算活动所需时间。 |
进度计划编制 | 制定进度计划(关键路径法、甘特图等)。 |
进度控制 | 监控进度偏差并调整。 |
2. 关键工具与技术
-
关键路径法(CPM)
- 关键路径:项目最长路径,决定最短工期(总浮动时间=0)。
- 时间参数:
- ES(最早开始)、EF(最早完成)= ES + 工期。
- LS(最迟开始)= LF - 工期、LF(最迟完成)。
- 浮动时间:
- 总浮动时间
- 定义:在不延误项目完工时间且不违反进度制约因素的前提下,活动可从最早开始时间推迟或拖延的时间量,体现活动的进度灵活性,正常情况下关键活动的总浮动时间为零。
- 计算方式:总浮动时间=最迟开始LS - 最早开始ES ;或总浮动时间=最迟完成LF - 最早完成EF ;或总浮动时间=关键路径时长 - 非关键路径时长。
- 总浮动时间
教材的图可能存在错误,修改后如下:
顺推:最早开始ES=所有前置活动最早完成EF的最大值;最早完成EF=最早开始ES+持续时间。
逆推:最晚完成LF=所有后续活动最晚开始LS的最小值;最晚开始LS=最晚完成LF-持续事件。
- 自由浮动时间
- 定义:在不延误任何紧后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且不违反进度制约因素的前提下,活动可从最早开始时间推迟或拖延的时间量。
- 计算方式:自由浮动时间=紧后活动最早开始时间的最小值 - 本活动的最早完成时间 。
关键路径上的最早时间和最晚时间相同。
自由浮动时间 C:20-15=5
3. 图形工具
- 甘特图:直观展示任务时间安排。
- PERT图:用于复杂项目的时间估算。
真题示例:
下图中(单位:周)显示的项目历时总时长是( )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活动d - i比计划延期了2周,活动a - c实际工期是6周,活动f - h比计划提前了1周,此时该项目的历时总时长为( )周。
A.14 B.18 C.16 D.13
A.14 B.18 C.16 D.17
- 计算各条路径的工期:
- 路径1:a - b - e - g - k,工期为3+4+2+1=10周;
- 路径2:a - c - i - k,工期为3+2+4+5=14周;
- 路径3:a - d - f - h - j - k,工期为3+4+3+5+1=16周。
通过比较可知,路径3(a - d - f - h - j - k)是关键路径,所以原计划项目历时总时长是16周
- 实施后,关键路径变为:a-d-i-k,工期16周
某项目包含A、B、C、D、E、F、G七个活动,各活动的历时估算和逻辑关系如下表所示,则活动c的总浮动时间是( )天,项目工期是( )天。
>活动名称 >紧前活动 >活动历时 A - 2 B A 4 C A 5 D A 6 E BC 4 F D 6 G EF 3 A、0 B、1 C、2 D、3
A、14 B、15 C、16 D、17
[开始]│↓A(2天)├──→ B(4天)│ ││ ↓├──→ C(5天) → E(4天)————│ ││ ↓└──→ D(6天) → F(6天) → G(3天)
计算从项目开始到结束的所有可能路径的工期:
- 路径1:A−B−E−G,工期为2+4+4+3=13天;
- 路径2:A−C−E−G,工期为2+5+4+3=14天;
- 路径3:A−D−F−G,工期为2+6+6+3=17天。
确定关键路径、项目工期和活动C的总浮动时间
- 关键路径:总工期最长的路径为关键路径,所以关键路径是A−D−F−G。
- 项目工期:关键路径的工期即为项目工期,所以项目工期是17天。
- 活动C的总浮动时间:总浮动时间是指在不延误项目完成日期的前提下,活动可以推迟的时间量。关键路径上的活动总浮动时间为0,活动C不在关键路径上。 从开始节点到活动C结束节点的最长非关键路径是A−C−E−G(工期14天),而关键路径A−D−F−G(工期17天),两者的差值就是活动C的总浮动时间,即17−14=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