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框架效应
同一个问题,在逻辑上相似的说法却得到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例1:加油站A,每升汽油价格为5.6美元,使用现金支付便宜0.6元
加油站B,每升汽油价格为5.0美元,使用信用卡支付贵0.6元
说法一致,但绝大部分人觉得加油站A更吸引人
例2:一件商品,A商店标价80元;B商店标价100元,但今天打8折。B商店似乎更吸引人。
2.锚定效应
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最初信息的影响。
例1,第一眼看到一个异性时,很心动,那么后面将会对对方的行为不加判断地往好的方面去想,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反对。
例2,如果一个商店大家的评价一致很好,那么你听说这个消息之后,也会认为它口碑很好。
例3,当你做了一件对别人有利的事情时,会受到别人的赞许,并且传到别人的耳朵里,当听说过你事迹的人见到你时,就会产生锚定效应,心理会有所倾斜。
例4,在一个非常不知名的落魄宗门,出现了一个百年不遇的奇才,获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人们第一印象是,根据这个落魄宗门的以往表现,会产生锚定效应,判断这个奇才是通过作弊的手段取得的成绩,除非经过确凿的证据再次印证,否则很难打破锚定效应。
3.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一经投入,不能再次收回。
例:烂尾楼的问题,修建了一栋烂尾楼,已经缴纳了土地出让金和材料费,以及人工10个亿。将楼房建成需要多支付5个亿,但只能收回6个亿。这个时候应该将烂尾楼修好,相当于支付了5个亿,收到了6个亿。之前的10个亿属于沉没成本。
如果支付了10个亿,而且预售了12个亿,全部通过材料,人工,土地出让金和分红的形式花了出去。后面由于折耗,预算10个亿全部花完但并没有完工。后续还需支付5个亿,但一分都收不回来,那最好的办法就是烂尾。因为此时不需要考虑前面所有的事项,只需要关心后续的事项即可。
4.时间的不一致性
打算后面的某一期做某件事,但到了之后又改做别的事情。
例:做作业还是玩游戏?现在的你会想,玩完再做作业,预期1个小时后做作业,但是1个小时之后,会改变想法,还是玩游戏。
5.自我控制
例:站在体重称上发誓要减轻体重,遇到好吃的东西的时候,又会忍不住去吃。加入健身俱乐部,聘请健身教练,都是加强自我控制的手段。
6.自负
例:对自己能力的过分肯定。申请一个岗位时,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实际面试时,达不到别人的要求。
完成特定领域的任务时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作出不准确的评价的现象——能力低者会高估自己的能力,甚至显著超过平均水平,能力高者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用一张网上的图表示大概就是这样:
7.公平
对不公平方案的惩罚将会极大带来内心的满足。当你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会想要惩罚行为实施者,从而获得内心满足。
前女友跟你分手了,原因在于看上了一个富二代,并且对你恶语相向,对你的能力表示鄙夷。这个时候,无论是你自身考公上岸,还是富二代破产,都会给你的内心带来极大满足。因为这让你感觉否定了前女友对你能力的否定,以及利益分配对你的倾斜。
同样的,一个遭到亲生父母遗弃的女孩,自成年之后就一直打工,积劳成疾,年仅21岁就患上了癌症,无力支付医药费,相信很多人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因为这让他们为公平感到了满足。
因为爱好公平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