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面你都美丽
对接下来会接触到的符号先有个基本认识
复合拍子的节奏打法
断线处会遵守单帕子的相加的
连音符号是对整体拍长的短暂变化
这样写也没有问题,只是写谱的人根据个人意愿想强调这种二代三
只是一个表示方法而已
二代三比较特殊,一般后面代的会比前面的小,这里只是一个拍的分配方式,为什么二代三并不重要,重点是1.5拍也有方便的划分方式成两分和四分
打拍子是很重要,但我的认识水平,应该还没有达到那个 较好的认识到打拍子的重要程度 的水平,感觉有点过早简化理论知识了,还是要多试着感受一点细节
所以,在这里想在第二小节继续使用升sol,就要加上#
延音线跨小节,让音延长,后面的加上还原号只是强调一下要还原,加不加都一样,因为升降号只对一个一个小节里有影响,延音与这并不冲突
乐谱最后也是给人看的,有些地方会有提示也是正常,而且自己写的谱,自己也有用,方便一点也没坏处,省的识错音
有些谱会把所有升降还原都标出来,但不多
高音re和低音re是两个键,升降还原号只管一个键
首调的记谱方式,简谱里是不会体现出黑键的
五线谱是“固定调”记谱,在谱上可以直接表明要哪个黑键
节奏之间的延音线
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附点,加起来为两个八分音符,再加两个十六分音符,三个八分音符,凑一个四分音符,所以为一拍
二分音符加两个八分音符,最后拍子长,三个四分音符,则为一个二分音符的长度的浓缩
所以为两拍
三个音符的总时长本来是三个拍,但加上三分标识内的音符,则是一种推进感,每个音符时间减少到2/3,以体现一种微微的急促感
重点在于一种抽象的感觉,不是加上三分的标识之后里面就建立了一个国家,本质上没有改变
比如再看第四个只有半拍的,只有两个音,但加上了三分标识,意味着这两个音要搞怪一点
要打破规则,变得不寻常一点,但每个音依然存在,依然是那个节奏的味道,就是微微急促一些而已
re mi依然是re mi 只是如果用三分标记上之后,这里就要有一些精灵一样的灵巧,缩短拍长
三连音的变化
两拍加一拍,三拍,实际为两拍
三个四分音符,三拍,实际为两拍
各自的拍数都是一拍,都是一个V字打完
三连音和三连音变体
打拍子,大附点,变体里,附点不能变,这点在大切分里面也是一样的,大小切分都是中间的那个音,在变体中中间的那个音不能变
至于为什么不能变,变了之后,节奏的特征消失了,那就可以用别的节奏型来表示,那样会方便的多,何必用切分呢
其他的一些变体也就是在这些基础上再拆开,或者加一些变化变三十二之类的
都是基础节奏型,但真的占大多数
小切分,前附点,后附点
弱起小节,1=B确定do,起音是6
其实重点还是保持对艺术的轻松浪漫,这甚至不止步于艺术
随意一些,拍子打不准并不是就是和艺术无缘了,可以存在世界上本就是一种独特艺术了
两种拍子节奏
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
打拍子看上去很难,很容易想着让手保持匀速,对准0.25拍
但这忽略了拍子的本质是抽象而轻松的,太在意对精确度的把控,是会严重影响艺术的表达的
二八音符还可能勉强撑的住,如果四十六还追求精确度,那真的是很麻烦了,
宁愿先不追求精确度,什么都看做一拍的时间,一拍的时间里只要求发出对应数量的声音,不管什么四等分二等分,你潜意识的节奏意识会帮你调控的,把问题简单化一点
要慢慢熟悉直接看到音符就知道怎么打拍子,VVV正常乐谱也不会一直标着
首调(或称 主调)
首调(或称 主调)是指一首音乐作品中的主要音调或音阶,是整首乐曲的“音调中心”。它通常是该作品的旋律、和声以及和声进程的基础。首调决定了音乐的调性,通常是乐曲开始的调性,代表了音乐的“家”音,是整个作品的引导和核心。
1. 定义与作用
- 主调 是整个乐曲的基调,也就是说,所有的音符、和弦、旋律、节奏等,都是围绕这个音调来构建的。它为作品提供了调性框架,使得乐曲有一种稳定性和归属感。
- 首调 通常是乐曲的开头调性,但在一些变调的作品中,乐曲在不同的部分可能会换调,因此“首调”主要是指乐曲中最开始的调性。
2. 举个例子
- 在 C大调 的乐曲中,C音就是“首调”,即C大调音阶中的音符构成了这首乐曲的基础。
- 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通常是以 C 小调开始的,那么C小调就是这首乐曲的首调。
3. 常见的调性和首调
在调性音乐中,常见的调性包括大调(如C大调、D大调等)和小调(如C小调、A小调等)。通常一个乐曲的首调会在开始时给出,并且贯穿整个作品的和声框架。
4. 关于首调的变化
- 乐曲可能会进入副调(副歌调性)或通过调性转换来增加色彩。比如,常见的变化调性有 调性调换、变调 和 模态调性
总结:
首调是音乐作品的起始调性,它为整首曲子奠定了音乐的情感色彩和和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