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游戏 > 手游 > 山东起诉网站服务平台_哪个找房网站好_域名信息查询网站_八种营销模式

山东起诉网站服务平台_哪个找房网站好_域名信息查询网站_八种营销模式

2025/1/11 12:29:43 来源:https://blog.csdn.net/gaosw0521/article/details/142550339  浏览:    关键词:山东起诉网站服务平台_哪个找房网站好_域名信息查询网站_八种营销模式
山东起诉网站服务平台_哪个找房网站好_域名信息查询网站_八种营销模式

1 内容概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 软件架构设计

2.1 架构设计

  • 软件架构 = 软件体系结构
  • 架构设计就是需求分配,即将满足需求的职责分配到组件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架构风格

  • 架构风格反映了领域中众多系统所共有的结构和语义特性,并指导如何将各个构件有效地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 架构风格定义了用于描述系统的术语表和一组指导构建系统的规则
  • 五大架构风格及其子风格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 服务

  • 服务是一种为了满足某项业务需求的操作、规则等的逻辑组合,它包含一系列有序活动的交互,为实现用户目标提供支持
  • 服务的特点是:松散耦合、粗粒度、标准化接口
  • 单个服务内部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1 SOA

  • 典型的SOA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1.1 SOA实现技术——Web Service

Web Service 是实现 SOA 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 UDDI、WSDL 和 SOAP 等技术,Web Service 能够实现服务的发布、描述和通信。Web Service 应用系统的六大层次从底层传输层到服务注册层,层层递进,确保了服务的可靠传输、通信、描述、实现、业务流程协调和服务注册与查找。

【SOA的关键技术】
  1. UDDI (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 功能: 提供服务发布、查找和定位的方法。
    • 作用: 帮助服务提供者发布其服务,并允许服务请求者查找和定位所需的服务。

2. WSDL (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 功能: 对服务进行描述的语言。
  • 作用: 定义服务的接口、操作、消息格式等,使服务请求者能够理解和使用服务。

3. SOAP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 功能: 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消息传输规范。
  • 作用: 定义消息的格式和传输协议,确保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可靠通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Web Service应用系统的六大层次】
  1. 底层传输层

    • 功能: 负责数据的物理传输。
    • 协议: HTTP、HTTPS、SMTP等。
    • 作用: 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可靠传输。
  2. 服务通信协议层

    • 功能: 定义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通信协议。
    • 协议: SOAP、REST等。
    • 作用: 确保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消息交换符合规范。
  3. 服务描述层

    • 功能: 描述服务的接口和操作。
    • 语言: WSDL。
    • 作用: 提供服务的详细描述,使服务请求者能够理解和使用服务。
  4. 服务层

    • 功能: 实现具体的服务功能。
    • 作用: 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处理服务请求并返回结果。
  5. 业务流程层

    • 功能: 定义和协调多个服务的执行顺序。
    • 语言: BPEL (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 作用: 管理和协调多个服务的执行,实现复杂的业务流程。
  6. 服务注册层

    • 功能: 提供服务的注册、查找和定位功能。
    • 协议: UDDI。
    • 作用: 帮助服务提供者发布其服务,并允许服务请求者查找和定位所需的服务。
2.3.1.2 SOA实现技术——ESB
  • 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B) 是一种用于集成和协调企业内部各种服务的技术架构。它充当服务之间的中介,提供消息路由、转换、协议适配、服务编排等功能,从而实现不同服务之间的无缝通信和协作。ESB 是实现面向服务架构 (SOA) 的关键组件之一,旨在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功能】

  • 提供位置透明性的消息路由和寻址服务
  • 提供服务注册和命名的管理功能
  • 支持多种消息的传递泛型
  • 支持多种可以广泛使用的传输协议
  •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及其相互转换
  • 提供日志和监控功能

2.3.2 微服务

  • 微服务:顾名思义,就是很小的服务,所以它属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一种

  • 【特点(优点)】
    小服务【且专注于做一件事情】
    轻量级的通信机制
    松耦合
    独立测试
    独立部署【简单部署】
    独立运行【每个服务独立在其独立进程中】
    支持异构【如每个服务使用不同数据库】

    更好的可用性与弹性
    化整为零,易于小团队开发

  • 【面临的挑战】
    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更复杂】
    测试的复杂性【服务间依赖测试】
    运维的复杂性

2.3.3 微服务和SOA的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3.3.1 微服务 (Microservices)
  1. 能拆分的就拆分

    • 特点: 微服务架构鼓励将系统拆分成多个独立的小服务,每个服务专注于一个特定的业务功能。
    • 作用: 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2. 纵向业务划分

    • 特点: 微服务按照业务功能进行纵向划分,每个服务独立负责一个业务领域。
    • 作用: 简化服务的管理和维护。
  3. 由单一组织负责

    • 特点: 每个微服务通常由一个独立的团队负责开发、部署和维护。
    • 作用: 提高团队的自主性和响应速度。
  4. 细粒度

    • 特点: 微服务的粒度较细,通常只负责一个特定的业务功能。
    • 作用: 提高服务的专注度和效率。
  5. 两句话可以解释明白

    • 特点: 微服务的业务逻辑通常比较简单,可以用几句话解释清楚。
    • 作用: 简化服务的理解和使用。
  6. 独立的子公司

    • 特点: 微服务可以看作是独立的“子公司”,每个服务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 作用: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7. 组件小

    • 特点: 微服务的组件通常较小,专注于一个特定的业务功能。
    • 作用: 简化服务的开发和维护。
  8. 业务逻辑存在于每一个服务中

    • 特点: 每个微服务包含自己的业务逻辑,独立完成特定的业务功能。
    • 作用: 提高服务的独立性和可重用性。
  9. 使用轻量级的通信方式,如HTTP

    • 特点: 微服务通常使用轻量级的通信协议,如HTTP/REST。
    • 作用: 简化服务之间的通信和集成。
2.3.3.2 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1. 是整体的,服务能放一起的都放一起

    • 特点: SOA 倾向于将相关的服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服务集合。
    • 作用: 提高服务的集成度和协同工作能力。
  2. 是水平分多层

    • 特点: SOA 通常按照功能层次进行水平划分,如数据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等。
    • 作用: 提高系统的结构化和模块化。
  3. 按层级划分不同部门的组织负责

    • 特点: SOA 的服务通常由不同部门的组织负责,每个部门负责一个特定的层次或功能。
    • 作用: 提高组织的协作和分工。
  4. 粗粒度

    • 特点: SOA 的服务粒度通常较粗,涵盖多个业务功能。
    • 作用: 提高服务的覆盖范围和集成度。
  5. 几百字只相当于SOA的目录

    • 特点: SOA 的业务逻辑通常比较复杂,需要较多的描述和解释。
    • 作用: 提高服务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6. 类似大公司里面划分了一些业务单元 (BU)

    • 特点: SOA 的服务可以看作是大公司中的业务单元,每个单元负责一个特定的业务领域。
    • 作用: 提高服务的组织性和管理性。
  7. 存在较复杂的组件

    • 特点: SOA 的组件通常较复杂,涵盖多个业务功能。
    • 作用: 提高服务的集成度和复杂性。
  8. 业务逻辑横跨多个业务领域

    • 特点: SOA 的业务逻辑通常横跨多个业务领域,涉及多个服务之间的协作。
    • 作用: 提高服务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9. 企业服务总线(ESB)充当了服务之间通信的角色

    • 特点: SOA 使用 ESB 作为服务之间的通信中介,提供消息路由、转换、协议适配等功能。
    • 作用: 提高服务的通信和集成能力。
2.3.3.3 小结

微服务和 SOA 都是面向服务的架构风格,但它们在服务粒度、组织方式、通信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微服务强调细粒度的服务拆分和独立性,适合快速迭代和敏捷开发;而 SOA 强调服务的集成和协同工作,适合复杂的企业级应用。选择哪种架构风格取决于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系统特点。

2.4 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MDA)

2.4.1 概述

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 (MDA) 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旨在通过使用模型来驱动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分析、设计、构建、部署和维护。MDA 的核心思想是将系统的规约与平台的实现分离,从而提高软件的可移植性、互通性和可重用性。

2.4.2 关键概念

  1. Model (模型)

    • 定义: 模型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表示。
    • 作用: 模型用于描述系统的结构、行为和功能,是软件开发的基础。
  2. Architecture (架构)

    • 定义: 架构是构成系统的部件、连接件及其约束规约。
    • 作用: 架构定义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件之间的关系,是系统设计的核心。
  3. Model-Driven (模型驱动)

    • 定义: 使用模型完成软件的分析、设计、构建、部署、维护等各开发活动。
    • 作用: 通过模型驱动开发,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4. MDA的起源

    • 思想: 分离系统规约和平台实现的思想。
    • 作用: 通过分离系统规约和平台实现,提高软件的可移植性和可重用性。

2.4.3 MDA的主要目标

  1. Portability (可移植性)

    • 定义: 软件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上运行,而不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
    • 作用: 提高软件的可移植性,降低平台迁移的成本。
  2. Interoperability (互通性)

    • 定义: 软件能够与其他系统或组件进行无缝的通信和协作。
    • 作用: 提高软件的互通性,促进系统集成和互操作。
  3. Reusability (可重用性)

    • 定义: 软件组件能够在不同的系统或项目中重复使用。
    • 作用: 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

2.4.3 MDA的3种核心模型

  1. 平台独立模型 (PIM)

    • 定义: 具有高抽象层次、独立于任何实现技术的模型。
    • 作用: PIM 描述系统的核心功能和结构,不依赖于具体的实现技术。
  2. 平台相关模型 (PSM)

    • 定义: 为某种特定实现技术量身定做,让你用这种技术中可用的实现构造来描述系统的模型。
    • 作用: PIM 会被变换成一个或多个 PSM,每个 PSM 针对特定的实现技术进行优化。
  3. 代码 (Code)

    • 定义: 用源代码对系统的描述(规约)。
    • 作用: 每个 PSM 都将被变换成代码,最终生成可执行的软件系统。

2.4.4 MDA的开发流程

  1. 创建平台独立模型 (PIM)

    • 步骤: 分析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创建高层次的抽象模型。
    • 作用: 描述系统的核心功能和结构,不依赖于具体的实现技术。
  2. 转换为平台相关模型 (PSM)

    • 步骤: 将 PIM 转换为针对特定实现技术的 PSM。
    • 作用: 优化模型以适应特定的实现技术,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3. 生成代码

    • 步骤: 将 PSM 转换为源代码。
    • 作用: 生成可执行的软件系统,实现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4.5 小结

MDA 是一种通过模型驱动软件开发的方法论,旨在提高软件的可移植性、互通性和可重用性。通过分离系统规约和平台实现,MDA 使用平台独立模型 (PIM)、平台相关模型 (PSM) 和代码生成,实现从高层次抽象到具体实现的转换。MDA 的核心目标是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开发成本和时间。

2.5 软件设计

  • 软件设计包括体系结构设计、接口设计、数据设计和过程设计
    • 结构设计:定义软件系统各主要部件之间的关系
    • 数据设计:将模型转换成数据结构的定义。好的数据设计将改善程序结构和模块划分,降低过程复杂性
    • 接口设计(人机界面设计):软件内部,软件和操作系统间以及软件和人之间如何通信
    • 过程设计:系统结构部件转换成软件的过程描述

例1
软件设计包括了四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活动:高质量的()将改善程序结构和模块划分,降低过程复杂性;()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个模块化的程序结构,并表示出模块间的控制关系;()描述了软件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
A:程序设计
B:数据设计
C:算法设计
D:过程设计

A:软件结构设计
B:数据结构设计
C:数据流设计
D:分布式设计

A:数据架构设计
B:模块化设计
C:性能设计
D:人机界面设计

解析

  1. 高质量的(B:数据设计)将改善程序结构和模块划分,降低过程复杂性
  • 数据设计: 数据设计关注的是如何组织和表示数据,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等。高质量的数据设计能够改善程序的结构和模块划分,降低过程复杂性,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1. (A:软件结构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个模块化的程序结构,并表示出模块间的控制关系
  • 软件结构设计: 软件结构设计关注的是如何将系统划分为模块,并定义模块之间的控制关系。其主要目标是开发一个模块化的程序结构,确保模块之间的低耦合和高内聚,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1. (D:人机界面设计)描述了软件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
  • 人机界面设计: 人机界面设计关注的是如何设计用户与软件之间的交互界面,包括用户界面、交互流程、用户体验等。其主要目标是提供一个直观、易用、高效的交互界面,确保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软件。

答案:B 、A、D。

2.6 架构评估方法

2.6.1 概述

架构评估是确保系统设计满足需求和质量属性的关键步骤。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基于调查问卷(检查表)的方式、基于度量的方式、基于场景的方式。

  • 基于调查问卷(检查表)的方式
  • 基于度量的方式
  • 基于场景的方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6.1.1 基于调查问卷(检查表)的方式

概述: 基于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向相关人员(如架构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架构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步骤:

  • 设计问卷:根据评估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涵盖架构的各个方面。
  • 发放问卷:将问卷发放给相关人员,收集他们的反馈。
  • 分析结果:汇总和分析问卷结果,识别架构设计中的问题和改进点。

优点:

  • 简单易行,成本较低。
  • 能够收集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缺点:

  • 主观性强,依赖于问卷设计和参与者的经验。
  • 难以量化评估结果。
2.6.1.2 基于度量的方式

概述: 基于度量的方式通过收集和分析架构设计的量化指标,评估架构的质量和性能。

步骤:

  • 定义度量指标:根据评估目标定义一系列量化指标,如模块化程度、耦合度、内聚度等。
  • 收集数据:通过工具或手动方式收集架构设计的相关数据。
  • 分析数据: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评估架构的质量和性能。

优点:

  • 客观性强,能够量化评估结果。
  • 能够识别架构设计中的具体问题。

缺点:

  • 需要定义和收集大量的度量指标,工作量较大。
  • 度量指标的选择和定义可能存在主观性。
2.6.1.3 基于场景的方式

概述: 基于场景的方式通过描述系统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和响应,评估架构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场景: 场景是从风险承担者的角度与系统交互的简短描述,通常包括刺激、环境和响应三个方面。

步骤:

  • 定义场景:根据评估目标定义一系列场景,描述系统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和响应。
  • 分析场景:分析每个场景中的刺激、环境和响应,评估架构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 改进架构:根据场景分析结果,改进架构设计,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优点:

  • 能够模拟真实情况,评估架构的实际表现。
  • 能够识别架构设计中的潜在问题。

缺点:

  • 场景的定义和分析可能存在主观性。
  • 需要定义和分析大量的场景,工作量较大。

2.6.2 场景的三个方面

  1. 刺激 (Stimulus)

    • 定义: 场景中解释或描述项目干系人怎样引发与系统的交互部分。
    • 作用: 描述系统在特定情况下的触发条件和交互方式。
  2. 环境 (Environment)

    • 定义: 描述刺激发生时的情况。
    • 作用: 描述系统在特定情况下的运行环境和条件。
  3. 响应 (Response)

    • 定义: 系统是如何通过架构对刺激作出反应的。
    • 作用: 描述系统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和响应,评估架构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6.4 SAAM (Software Architecture Analysis Method)

2.6.4.1 概述

SAAM 最初用于分析架构的可修改性,后来扩展到其他质量属性。

2.6.4.2 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形成场景

    • 步骤: 根据评估目标定义一系列场景,描述系统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和响应。
    • 作用: 为后续评估提供基础。
  2. 描述架构

    • 步骤: 详细描述系统的架构设计,包括模块、组件、连接件等。
    • 作用: 为场景分析提供架构基础。
  3. 对场景分类和确定优先级

    • 步骤: 根据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对场景进行分类和优先级排序。
    • 作用: 确保重点场景得到优先评估。
  4. 对场景进行单个评估

    • 步骤: 逐一评估每个场景,分析架构在特定情况下的表现。
    • 作用: 识别架构设计中的具体问题。
  5. 评估场景的相互作用

    • 步骤: 分析不同场景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架构的整体表现。
    • 作用: 确保架构能够应对复杂情况。
  6. 形成总体评价

    • 步骤: 汇总所有评估结果,形成对架构设计的总体评价。
    • 作用: 提供改进架构设计的建议。

2.6.5 ATAM (Architecture Tradeoff Analysis Method)

2.6.5.1 概述

ATAM 在 SAAM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旨在揭示架构满足特定质量目标的情况,使架构设计师更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目标之间的联系,即如何权衡多个质量目标。主要针对性能、可用性、安全性和可修改性。

2.6.5.2 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描述和介绍阶段

    • 步骤:
      1. 描述 ATAM 方法:介绍 ATAM 的评估过程和目标。
      2. 描述业务动机:解释系统的业务目标和动机。
      3. 描述架构:详细描述系统的架构设计。
    • 作用: 为后续评估提供背景和基础。
  2. 调查和分析阶段

    • 步骤:
      1. 确定架构方法:识别和描述架构设计中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2. 生成质量属性效用树:创建一个树状结构,表示不同质量属性的重要性和优先级。
      3. 分析架构方法:评估架构方法对质量属性的影响。
    • 作用: 深入分析架构设计,识别质量属性的权衡和冲突。
  3. 测试场景

    • 步骤:
      1. 讨论场景和对场景分级:讨论和分类场景,确定其优先级。
      2. 分析架构方法:评估架构方法在特定场景下的表现。
    • 作用: 通过场景测试,评估架构的实际表现。
  4. 报告阶段

    • 步骤: 描述评估结果,包括架构的优点和缺点,以及改进建议。
    • 作用: 提供改进架构设计的具体建议。

例2
软件架构评估是软件设计阶段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目前存在多种软件架构评估方式,其中,其中架构权衡分析法(Architecture Trade off Analysis Method,ATAM)属于基于( )的方式,在该方法的架构评估中,()是解释或描述项目干系人怎样引发与系统的交互部分。

A:场景
B:度量
C:仿真
D:调查问卷

A:环境
B:刺激
C:响应
D:制品

解析

  • ATAM 是一种基于场景的架构评估方法,旨在揭示架构满足特定质量目标的情况,使架构设计师更清楚地认识到质量目标之间的联系,即如何权衡多个质量目标
  • 场景的三个方面
    • 刺激 (Stimulus):场景中解释或描述项目干系人怎样引发与系统的交互部分;
    • 环境 (Environment):描述刺激发生时的情况
    • 响应 (Response):系统是如何通过架构对刺激作出反应的

答案:A、B。

3 人机界面设计

  • 黄金三法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3
    下列关于用户界面设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界面交互模型应经常进行修改
    B:界面的视觉布局应该尽量与真实世界保持一致
    C:所有可视信息的组织需要按照统一的设计标准
    D:确保用户界面操作和使用的一致性

解析

  • 在用户界面设计中,界面交互模型不应经常进行修改,因为频繁修改会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降低用户体验。
  • 相反,界面的视觉布局应尽量与真实世界保持一致,所有可视信息的组织需要按照统一的设计标准,确保用户界面操作和使用的一致性。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用户界面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答案:A。

4 工作流设计

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WFMS)

  • 基本功能
    • 对工作流进行建模。即定义工作流
    • 工作流执行。执行实际的工作流
    • 业务过程的管理和分析。监控和管理执行中的业务(工作流),进度完成情况和数据所处状态、工作分配与均衡情况等

工作流参考模型(Workflow Reference Model,WR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工作流执行服务:【核心模块】,功能包括【创建和管理流程定义】,创建、管理和执行流程实例
  • 工作流引擎:是为流程实例【提供运行环境】,并解释执行流程实例的软件模块
  • 流程定义工具:是【管理流程定义的工具】,它可以通过图形方式把复杂的流程定义显示出来并加以操作,流程定义工具与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一般该模块为设计人员提供图形化的用户界面
  • 客户端应用:是通过请求的方式与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的应用
  • 调用应用:是【被工作流执行服务调用的应用】,调用应用与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
  • 管理监控工具:主要指组织机构和参与者等数据的维护管理和流程执行情况的监控,管理监控工具与工作流执行服务交互

例4
工作流参考模型(Workflow Reference Model, WRM)包含6个基本模块,分别是( )、工作流引擎、流程定义工具、()、调用应用和管理监控工具。

A:工作流执行服务
B:流程服务引擎
C:服务标准引擎
D:流程设计工具

A:客户端应用
B:服务端应用
C:部署端应用
D:网络端应用

解析
工作流参考模型(Workflow Reference Model, WRM)包含6个基本模块,分别是工作流执行服务、工作流引擎、流程定义工具、客户端应用、调用应用和管理监控工具。
答案:A、A。

5 结构化设计

  • 概要设计【外部设计】∶功能需求分配给软件模块,确定每个模块的功能和调用关系,形成模块结构图

  • 详细设计【内部设计】∶为每个具体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

  • 结构化设计原则

    • 模块独立性原则(高内聚、低耦合)
    • 保持模块的大小适中
    • 扇入/扇出系数合理(多扇入,少扇出)
      • 扇入:有几个模块调用它,扇入就为几
      • 扇出:当前模块,需要几个其他模块配合工作
      • 扇出越高,复杂度越高,耦合增加
    • 深度和宽度均不宜过高
  • 内聚类型

    • 功能内聚:完成一个单一功能,各个部分协同工作,缺一不可
    • 顺序内聚:处理元素相关,而且必须顺序执行
    • 通信内聚:所有处理元素集中在一个数据结构的区域上
    • 过程内聚:处理元素相关,而且必须按特定的次序执行
    • 瞬时内聚(时间内聚):所包含的任务必须在同一时间间隔内执行
    • 逻辑内聚:完成逻辑上相关的一组任务
    • 偶然内聚(巧合内聚):完成一组没有关系或松散关系的任务
      - 自下向上:低内聚 =》高内聚
  • 耦合类型

    • 非直接耦合:两个模块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完全是通过主模块的控制和调用来实现的
    • 数据耦合:一组模块借助参数表传递简单数据
    • 标记耦合:一组模块通过参数表传递记录信息(数据结构)
    • 控制耦合:模块之间传递的信息中包含用于控制模块内部逻辑的信息
    • 外部耦合: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全局简单变量,而且不是通过参数表传递该全局变量的信息
    • 公共耦合:多个模块都访问同一个公共数据环境
    • 内部耦合:一个模块直接访问另一个模块的内部数据;一个模块不通过正常入口转到另一个模块的内部,两个模块有部分程序代码重叠;一个模块有多个入口
    • 自上向下:高耦合 =》低耦合
  • 模块的四个要素

    • 输入和输出:模块的输入来源和输出去向都是同一个调用者,即一个模块从调用者那儿取得输入,进行加工后再把输出返回调用者
    • 处理功能:指模块把输入转换成输出所做的工作
    • 内部数据:指仅供该模块本身引用的数据
    • 程序代码:指用来实现模块功能的程序

例5
以下关于软件系统模块结构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当模块扇出过大时,应把下级模块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
B:当模块扇出过小时,应适当增加中间的控制模块
C:模块的扇入大,表示模块的复杂度较高
D:模块的扇入大,表示模块的复用程度高

解析:

  • 扇出是指一个模块直接调用的下级模块的数目。如果一个模块的扇出过大,那么这个模块可能承担了过多的职责,这会导致模块的复杂度增加,维护困难。当模块扇出过大时,应把该模块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降低模块的复杂度;A错误。
  • 扇入是指一个模块被其他模块调用的次数。如果一个模块的扇入过大,那么这个模块可能被多个模块依赖,这会增加模块的复用程度。模块的扇入大,表示模块的复用程度高;D正确。
  • 模块的扇入大并不表示模块的复杂度高,而是表示模块的复用程度高;C错误。
  • 模块的扇出过小并不一定需要增加中间的控制模块,这取决于具体的系统设计和需求。B错误。

答案:D。

例6
内聚表示模块内部各部件之间的联系程度,()是系统内聚度从高到低的排序。
A:通信内聚、瞬时内聚、过程内聚、逻辑内聚
B:功能内聚、瞬时内聚、顺序内聚、逻辑内聚
C:功能内聚、顺序内聚、瞬时内聚、逻辑内聚
D:功能内聚、瞬时内聚、过程内聚、逻辑内聚

解析
系统内聚度从高到低的排序:功能内聚、顺序内聚、通信内聚、过程内聚、顺势内聚、逻辑内聚、偶然内聚。
答案:C。

6 面向对象设计

6.1 基本过程

面向对象设计(Object-Oriented Design, OOD)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它紧随面向对象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 OOA)之后,旨在将分析模型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模型,以便于后续的编码实现。以下是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6.1.1 分析模型

在面向对象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面向对象分析,以理解系统的需求和功能。

  • 用例模型:用例模型描述了系统的功能需求,通过用例图展示系统与外部参与者之间的交互。
  • 分析模型(领域模型):领域模型是对系统中关键概念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抽象表示,通常以类图的形式展示。

6.1.2 设计师

设计师的任务是将分析模型转化为设计模型,确保系统的设计能够满足需求并支持后续的实现。

  • 设计用例实现方案:针对每个用例,设计师需要设计具体的实现方案,包括对象之间的交互和协作。
  • 设计技术支撑实施:设计师需要考虑技术选型和架构设计,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地实施。
  • 设计用户界面:用户界面设计是面向对象设计的一部分,确保用户能够方便地与系统交互。
  • 细化设计模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不断细化设计模型,确保每个类和对象的职责明确,关系清晰。

6.1.3 设计模型

设计模型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最终产出,它包含了系统的详细设计信息,为编码实现提供指导。

  • 架构图(用包图表示):架构图展示了系统的整体结构,通常使用包图来表示各个模块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 用例实现图(用交互图表示):用例实现图展示了用例的具体实现过程,通常使用交互图(如顺序图、协作图)来表示对象之间的交互。
  • 类图(完整、精确):类图是面向对象设计的核心,它展示了系统的类、属性和方法,以及类之间的关系。
  • 其他(状态图、活动图等):根据需要,还可以使用状态图、活动图等来补充设计模型,以更全面地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

6.2 设计原则

  • 单一职责原则:设计目的单一的类
  • 开放-封闭原则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 李氏(Liskov)替换原则子类可以替换父类
  • 依赖倒置原则:要依赖于抽象,而不是具体实现;针对接口编程,不要针对实现编程
  • 接口隔离原则:使用多个专门的接口比使用单一的总接口要好
  • 组合重用原则要尽量使用组合,而不是继承关系达到重用目的
  • 迪米特(Demeter)原则(最少知识原则):一个对象应当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

例7
某网站系统在用户登录时使用数字校验码。为了增强安全性,现在要求在登录校验码中增加字母或图片。如果直接修改原有的生成登录校验码的程序代码,则违反了面向对象设计原则中的()。
A:开闭原则
B:里氏替换原则
C:最少知识原则
D:组合复用原则

解析

  • 开闭原则:对扩展开发,对修改关闭;
  • 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是指子类应该能够替换其基类并且不会影响程序的正确性;
  • 最少知识原则(Least Knowledge Principle, LKP),也称为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是指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
  • 组合复用原则(Composition Over Inheritance Principle)是指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来实现代码复用。

答案:A。

例8
采用UML分析用户需求时,用例UC1可以出现在用例UC2出现的任何位置,那么UC1和UC2之间的关系是( )。
A: include
B: extend
c: generalize
D: call

解析
在UML(统一建模语言)中,用例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Include(包含关系):表示一个用例(UC2)包含了另一个用例(UC1)。UC1是UC2的一部分,UC2的执行必然会触发UC1的执行
  2. Extend(扩展关系):表示一个用例(UC1)扩展了另一个用例(UC2)。UC1可以在UC2的某个特定点插入执行,但UC2的执行并不一定会触发UC1的执行
  3. Generalize(泛化关系):表示一个用例(UC1)是另一个用例(UC2)的泛化,即UC1是UC2的更一般化的版本。UC2是UC1的特化版本。
  4. Call(调用关系):在UML中,用例之间并没有明确的“call”关系。调用关系通常用于描述活动图中的活动之间的调用
    根据题目描述,“用例UC1可以出现在用例UC2出现的任何位置”,这意味着UC1是UC2的一部分,UC2的执行必然会触发UC1的执行。这种关系符合Include(包含关系)的定义。
    因此,UC1和UC2之间的关系是Include(包含关系)

答案:A。

6.3 设计模式

  • 架构模式:软件设计中的高层决策,例如C/S结构就属于架构模式,架构模式反映了开发软件系统过程中所作的基本设计决策
  • 设计模式:主要关注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具体的实现语言无关
  • 惯用法:是最低层的模式,关注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实现时通过某种特定的程序设计语言来描述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关系。每种编程语言都有它自己特定的模式,即语言的惯用法。例如引用-计数就是C++语言中的一种惯用法

7 附录:思维导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