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领域驱动设计批评文集
做强化自测题获得“软件方法建模师”称号
《软件方法》各章合集
“Analysis Patterns”的第14章“类型模型设计模板模式”原文:
Examples of such object types are the classic built-in data types of programming environments: integer, real, string, and date. Good OO analysis, however, typically uncovers other examples: Quantity, money, time period, and currency are typical examples. It is hard to give rules for what makes a type fundamental
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中译本的译文为:
2020(人民邮电出版社)中译本的译文为:
两者在Good OO analysis, however, typically uncovers other examples上的译文意思是相反的:
2004(机械工业出版社)中译本的译文为:
然而,好的OO分析通常会发现其它的例子
2020(人民邮电出版社)中译本的译文为:
然而,即使是好的面向对象分析也常常会遗漏其他一些典型的例子
即使“抛开原文和翻译不谈”,2020中译本的表达从逻辑上看就已经有问题。
连“典型的例子”都能遗漏,怎么还有脸叫“好的面向对象分析”呢?这说不通嘛。
除非是和以前的敏捷腔调一样:我需求能力很烂,设计能力也很烂,但是我敏捷。
类似于:我这个坏事也干,那个坏事也干,但我是个好人。
2020中译本的译者可能是把uncover误看成overlook(忽略,遗漏)了,毕竟这两个单词有四个字母(over)相同。
*****以下是扩展*****
书中这段文字大意是说如何判定基础类型。像整型、实数等等经典的内置数据类型是基础类型,像订单、顾客等等封装大量领域知识的类不是基础类型,这两者是清晰的。不过,在这两者的中间地带,还有数量、币值、时间段、币种等,这个就是要讨论的问题。
这个问题也就是领域驱动设计圈子经常鼓吹的“值对象”,因此借此机会谈一下关于“值对象”的一些知识。
(1)“值对象(value object)” 这个词,并非DDD圈子的发明。
Martin Fowler和Kendall Scott在1997年的“UML Distilled”第1版中,就使用了value object:
(注:只是说Fowler等人在1997年使用,但仅从网络可得的资料无法考证“value object”是谁先用的。)
但是, DDD圈子对此并不了解,在一本2021年出版的领域驱动设计著作中有这样的文字:
书中说,“值对象”是Eric Evans命名的。
(2)“值对象”这个词不严谨
值对象(value object)实际上说的是一个类(或类型),不是对象。
这是一个值对象类……这个类是值对象……,这样表达是不是听起来很别扭?
在DDD话语中,把“值对象”和“实体”对应,“实体”后面怎么没有“对象”呢?
要改得更严谨,可以改成以下之一:
值对象 vs. 实体对象
值类 vs. 实体类
值 vs. 实体
没有经过谨慎思考乱用名称,也是伪创新圈子的一个特点。
(3)更早也更合理的叫法是“值类型(value type)”
下面是一篇Klaus-Dieter 等人在1992年的文献,给出了值类型的定义。
还有Ole-Johan Dahl(Simula、图灵奖)的这篇:
(注:同上,仅从网络可得的资料无法考证“value type”是谁先用的。)
SysML一直有“值类型”的建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