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注意力机制的由来,解决了什么问题?
- 在认识注意力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机器翻译任务:
例子:seq2seq(Sequence to Sequence))架构翻译任务
- seq2seq模型架构包括三部分,分别是encoder(编码器)、decoder(解码器)、中间语义张量c。
-
图中表示的是一个中文到英文的翻译:欢迎 来 北京 → welcome to BeiJing。编码器首先处理中文输入"欢迎 来 北京",通过GRU模型获得每个时间步的输出张量,最后将它们拼接成一个中间语义张量c;接着解码器将使用这个中间语义张量c以及每一个时间步的隐层张量, 逐个生成对应的翻译语言
-
早期在解决机器翻译这一类seq2seq问题时,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利用一个编码器(Encoder)和一个解码器(Decoder)构建端到端的神经网络模型,但是基于编码解码的神经网络存在两个问题:
- 问题1:如果翻译的句子很长很复杂,比如直接一篇文章输进去,模型的计算量很大,并且模型的准确率下降严重。
-
问题2:在翻译时,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具有不同的含义,但是网络对这些词向量并没有区分度,没有考虑词与词之间的相关性,导致翻译效果比较差。
-
针对这样的问题,注意力机制被提出。
2. 什么是注意力机制
- 注意力机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研究,最早注意力机制应用在视觉领域,后来伴随着2017年Transformer模型结构的提出,注意力机制在NLP,CV相关问题的模型网络设计上被广泛应用。“注意力机制”实际上就是想将人的感知方式、注意力的行为应用在机器上,让机器学会去感知数据中的重要和不重要的部分。
- 举例说明:当我们看到下面这张图时,短时间内大脑可能只对图片中的“锦江饭店”有印象,即注意力集中在了“锦江饭店”处。短时间内,大脑可能并没有注意到锦江饭店上面有一串电话号码,下面有几个行人,后面还有“喜运来大酒家”等信息。
- 所以,大脑在短时间内处理信息时,主要将图片中最吸引人注意力的部分读出来了,大脑注意力只关注吸引人的部分, 类似下图所示.
- 同样的如果我们在机器翻译中,我们要让机器注意到每个词向量之间的相关性,有侧重地进行翻译,模拟人类理解的过程。
3. 注意力机制分类以及如何实现
-
通俗来讲就是对于模型的每一个输入项,可能是图片中的不同部分,或者是语句中的某个单词分配一个权重,这个权重的大小就代表了我们希望模型对该部分一个关注程度。这样一来,通过权重大小来模拟人在处理信息的注意力的侧重,有效的提高了模型的性能,并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量。
-
深度学习中的注意力机制通常可分为三类: 软注意(全局注意)、硬注意(局部注意)和自注意(内注意)
- 软注意机制(Soft/Global Attention: 对每个输入项的分配的权重为0-1之间,也就是某些部分关注的多一点,某些部分关注的少一点,因为对大部分信息都有考虑,但考虑程度不一样,所以相对来说计算量比较大。
- 硬注意机制(Hard/Local Attention,[了解即可]): 对每个输入项分配的权重非0即1,和软注意不同,硬注意机制只考虑那部分需要关注,哪部分不关注,也就是直接舍弃掉一些不相关项。优势在于可以减少一定的时间和计算成本,但有可能丢失掉一些本应该注意的信息。
- 自注意力机制( Self/Intra Attention): 对每个输入项分配的权重取决于输入项之间的相互作用,即通过输入项内部的"表决"来决定应该关注哪些输入项。和前两种相比,在处理很长的输入时,具有并行计算的优势。
3.1 Soft Attention (最常见)
- 需要注意:注意力机制是一种通用的思想和技术,不依赖于任何模型,换句话说,注意力机制可以用于任何模型。我们这里只是以文本处理领域的Encoder-Decoder框架为例进行理解。这里我们分别以普通Encoder-Decoder框架以及加Attention的Encoder-Decoder框架分别做对比。
3.1.1 普通Encoder-Decoder框架
- 下图1是Encoder-Decoder框架的一种抽象表示方式:
3.1.2 加Attention的Encoder-Decoder框架
- 举例说明,为何添加Attention:
- 比如机器翻译任务,输入source为:Tom chase Jerry,输出target为:“汤姆”,“追逐”,“杰瑞”。在翻译“Jerry”这个中文单词的时候,普通Encoder-Decoder框架中,source里的每个单词对翻译目标单词“杰瑞”贡献是相同的,很明显这里不太合理,显然“Jerry”对于翻译成“杰瑞”更重要。
- 如果引入Attention模型,在生成“杰瑞”的时候,应该体现出英文单词对于翻译当前中文单词不同的影响程度,比如给出类似下面一个概率分布值:(Tom,0.3)(Chase,0.2) (Jerry,0.5).每个英文单词的概率代表了翻译当前单词“杰瑞”时,注意力分配模型分配给不同英文单词的注意力大小。
- 因此,基于上述例子所示, 对于target中任意一个单词都应该有对应的source中的单词的注意力分配概率.而且,由于注意力模型的加入,原来在生成target单词时候的中间语义C就不再是固定的,而是会根据注意力概率变化的C,加入了注意力模型的Encoder-Decoder框架就变成了下图2所示:
3.1.3 如何得到注意力概率分布
-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假设Encoder-Decoder框架中,Encoder和Decoder都采用RNN模型,如下图4所示:
- 那么注意力分配概率分布值的通用计算过程如下:
- 上图中h_i表示Source中单词j对应的隐层节点状态h_j,H_i表示Target中单词i的隐层节点状态,注意力计算的是Target中单词i对Source中每个单词对齐可能性,即F(h_j,H_i-1),而函数F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然后函数F的输出经过softmax进行归一化就得到了注意力分配概率分布。
- 上面就是经典的Soft Attention模型的基本思想,区别只是函数F会有所不同。
3.1.4 Attention机制的本质思想
- 其实Attention机制可以看作,Target中每个单词是对Source每个单词的加权求和,而权重是Source中每个单词对Target中每个单词的重要程度。因此,Attention的本质思想会表示成下图:
- 将Source中的构成元素看作是一系列的数据对,给定Target中的某个元素Query,通过计算Query和各个Key的相似性或者相关性,即权重系数;然后对Value进行加权求和,并得到最终的Attention数值。将本质思想表示成公式如下:
- 深度学习中的注意力机制中提到:Source 中的 Key 和 Value 合二为一,指向的是同一个东西,也即输入句子中每个单词对应的语义编码,所以可能不容易看出这种能够体现本质思想的结构。因此,Attention计算转换为下面3个阶段。
- 输入由三部分构成:Query、Key和Value。其中,(Key, Value)是具有相互关联的KV对,Query是输入的“问题”,Attention可以将Query转化为与Query最相关的向量表示。
- Attention的计算主要分3步,如下图所示。
- Attention 3步计算过程Attention3步计算过程
- 第一步:Query和Key进行相似度计算,得到Attention Score;
- 第二步:对Attention Score进行Softmax归一化,得到权值矩阵;
-
第三步:权重矩阵与Value进行加权求和计算。
-
Query、Key和Value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以刚才大脑读图为例。Value可以理解为人眼视网膜对整张图片信息的原始捕捉,不受“注意力”所影响。我们可以将Value理解为像素级别的信息,那么假设只要一张图片呈现在人眼面前,图片中的像素都会被视网膜捕捉到。Key与Value相关联,Key是图片原始信息所对应的关键性提示信息,比如“锦江饭店”部分是将图片中的原始像素信息抽象为中文文字和牌匾的提示信息。一个中文读者看到这张图片时,读者大脑有意识地向图片获取信息,即发起了一次Query,Query中包含了读者的意图等信息。在一次读图过程中,Query与Key之间计算出Attention Score,得到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并只对具有吸引力的Value信息进行提取,反馈到大脑中。就像上面的例子中,经过大脑的注意力机制的筛选,一次Query后,大脑只关注“锦江饭店”的牌匾部分。
- 再以一个搜索引擎的检索为例。使用某个Query去搜索引擎里搜索,搜索引擎里面有好多文章,每个文章的全文可以被理解成Value;文章的关键性信息是标题,可以将标题认为是Key。搜索引擎用Query和那些文章们的标题(Key)进行匹配,看看相似度(计算Attention Score)。我们想得到跟Query相关的知识,于是用这些相似度将检索的文章Value做一个加权和,那么就得到了一个新的信息,新的信息融合了相关性强的文章们,而相关性弱的文章可能被过滤掉。
3.2 Hard Attention
- 在3.1章节我们使用了一种软性注意力的方式进行Attention机制,它通过注意力分布来加权求和融合各个输入向量。而硬性注意力(Hard Attention)机制则不是采用这种方式,它是根据注意力分布选择输入向量中的一个作为输出。这里有两种选择方式:
- 选择注意力分布中,分数最大的那一项对应的输入向量作为Attention机制的输出。
-
根据注意力分布进行随机采样,采样结果作为Attention机制的输出。
-
硬性注意力通过以上两种方式选择Attention的输出,这会使得最终的损失函数与注意力分布之间的函数关系不可导,导致无法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训练模型,硬性注意力通常需要使用强化学习来进行训练。因此,一般深度学习算法会使用软性注意力的方式进行计算,
3.3 Self Attention
- Self Attention是Google在transformer模型中提出的,上面介绍的都是一般情况下Attention发生在Target元素Query和Source中所有元素之间。而Self Attention,指的是Source内部元素之间或者Target内部元素之间发生的Attention机制,也可以理解为Target=Source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注意力机制。当然,具体的计算过程仍然是一样的,只是计算对象发生了变化而已。
- 上面内容也有说到,一般情况下Attention本质上是Target和Source之间的一种单词对齐机制。那么如果是Self Attention机制,到底学的是哪些规律或者抽取了哪些特征呢?或者说引入Self Attention有什么增益或者好处呢?仍然以机器翻译为例来说明, 如下图所示:
- Attention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 self Attention可以远距离的捕捉到语义层面的特征(its的指代对象是Law).
应用传统的RNN, LSTM, 在获取长距离语义特征和结构特征的时候, 需要按照序列顺序依次计算, 距离越远的联系信息的损耗越大, 有效提取和捕获的可能性越小.
但是应用self-attention时, 计算过程中会直接将句子中任意两个token的联系通过一个计算步骤直接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