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八卦 > 第9章:软件可靠性基础知识

第9章:软件可靠性基础知识

2024/12/24 4:06:48 来源:https://blog.csdn.net/u014745465/article/details/139892715  浏览:    关键词:第9章:软件可靠性基础知识

  随着软件复杂度的增加,软件设计的正确性验证成本也越来越高。可靠和可信的计算模型首先在军事和高要求的商业系统中开始研究,可靠性和其他质量属性一样是衡量软件架构的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保障软件可靠性最有效、最经济、最重要的手段是在软件设计阶段采取措施进行可靠性控制。

软件可靠性基本概念

软件可靠性定义

  软件可靠性(Software Reliability)是软件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区间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规定的条件是指直接与软件运行相关的使用该软件的计算机系统的状态和软件的输入条件,或统称为软件运行时的外部输入条件;规定的时间区间是指软件的实际运行时间区间;规定功能是指为提供给定的服务,软件产品所必须具各的功能。
  软件与硬件有很多不同点,但从可靠性的角度来看,它们主要有如下4个不同点。

  1. 复杂性。软件内部逻辑高度复杂,硬件则相对简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设计错误是导致软件失效的主要原因,而导致硬件失效的可能性则很小。
  2. 物理退化。软件不存在物理退化现象,硬件失效则主要是由于物理退化所致。这就决定了软件正确性与软件可靠性密切相关,一个正确的软件任何时刻均可靠。然而,一个正确的硬件元器件或系统,则可能在某个时刻失效。
  3. 唯一性。软件是唯一的,软件复制不改变软件本身,而任何两个硬件不可能绝对相同。
    这就是为什么概率方法在硬件可靠性领域取得巨大成功,而在软件可靠性领域不令人满意的原因。
  4. 版本更新较快。硬件的更新周期通常较慢,硬件产品一旦定型一般就不会更改,而软件产品通常受需求变更、软件缺陷修复的需要,造成软件版本更新较快,这也给软件可靠性评估带来较大的难度。

  1983年,美国IEEE计算机学会对“软件可靠性”做出了明确的定义,随后,此定义经美国标准化研究所批准为美国的国家标准。在1989年,我国国家标准GB/T-11457也采用了这个定义。这个定义就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软件不引起系统失效的概率,该概率是系统输入和系统使用的函数,也是软件中存在的缺陷函数;系统输入将确定是否会遇到己存在的缺陷(如果缺陷存在的话)。
简言之,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在所述条件下程序执行所要求的功能的能力。

  下面来分析一下软件可靠性的框架性定义。

  1. 规定的时间。
    软件可靠性只是体现在其运行阶段,所以将“运行时间”作为“规定的时间”的度量。“运行时间”包括软件系统运行后工作与挂起(开启但空闲)的累计时间。由于软件运行的环境与程序路径选取的随机性,软件的失效为随机事件,所以运行时间属于随机变量。
  2. 规定的条件。
    规定的条件主要指软件的运行环境。它涉及软件系统运行时所需的各种支持要素,如支持硬件平台(服务器、台式机和网络平台等)、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以及其他支持软件、输入数据格式和范围及操作规程等。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软件的可靠性是不同的,具体地说,规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描述软件系统运行时计算机的配置情況及对输入数据的要求,并假定其他一切因素都是理想的。有了明确规定的环境条件,还可以有效地判断软件失效的责任在用户方还是开发方。
  3. 所要求的功能
    软件可靠性还与规定的任务和功能有关。由于要完成的任务不同,软件的运行情况会有所区别,则调用的子模块就不同(包括程序选择路径不同),其可靠性也就可能不同。所以,要准确度量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必须先明确它的任务和功能。
  4. “软件可靠性”定义具有以下特点
    1. 用内在的“缺陷”和外在的“失效〞关系来描述可靠性,更能深刻地体现软件的本质特点。
    2. 定义使人们对软件可靠性进行量化评估成为可能。对于软件的可靠性这样一个质量特性,很难用一个明确直观的数值去体现。而依据这个定义,人们有可能通过分析影响可靠性的因素,用函数的形式,按照不同的目的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去分析软件可靠性。
    3. 用概率的方法去描述可靠性是比较科学的。前面讲到,软件失效是随机的外部表现,完全是一个随机事件,而软件缺陷是软件固有的没有损耗的内在特点。定义用规定时间内其操作不出现软件失效的概率,也就是输入未碰到软件缺陷的概率来描述可靠性,这种方法就是用概率来描述纯粹的随机事件,是比较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软件可靠性的定量描述

规定时间

  对于“规定时间”有3种概念:一种是自然时间,也就是日历时间,指人们日常计时用的年、月、周、日等自然流逝的时间段;一种是运行时间,指软件从启动开始,到运行结束的时间段:最后一种是执行时间,指软件运行过程中,中央处理器(CPU)执行程序指令所用的时间总和。

失效概率

  从软件运行开始,到某一时刻t为止,出现失效的概率可以看作是关于软件运行时间的一个随机函数,用F(t)表示。根据我们对软件可靠性的分析,函数F(t)有如下特征。

  1. F(0)=0,即软件运行初始时刻失效概率为0。
  2. F(t)在时间域(0,+∞)上是单调递增的。
  3. F(+∞)=1,即失效概率在运行时间不断增长时趋向于1,这也和“任何软件都存在缺陷”的思想相吻合。
    为了简化分析,把F(t)看作关于时间的一个连续两数,并且可导。

可靠度

  人们用来表示可靠性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可靠度,根据可靠性的定义,可靠度就是软件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内不发生失效的概率。如果用F(t)来表示到时刻止,软件不出现失效的概率,则可靠度的公式为
R(t)=1-F(t)同样,我们知道R(0)=1,R(+∞)=0。

失效强度

  失效强度(Failure Intensity)的物理解释就是单位时间软件系统出现失效的概率。

平均失效前时间

  可靠度为R(t)的系统平均失效前时间(Mean Time To Failure,MTTF)定义为从t=0时到故障发生时系统的持续运行时间的期望值。

平均恢复前时间

  平均恢复前时间(Mean Time To Restoration,MTTR)是随机变量恢复时间的期望值,就是从出现故障到修复成功中间的这段时间,它包括确认失效发生所必需的时间,记录所有任务的时间,还有将设备重新投入使用的时间。MTTR越短表示易恢复性越好。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定义为:失效或维护中所需的平均时间,包括故障时间以及检测和维护设备的时间。MTBF = MTTF +MTTR

可靠性目标

  失效严重程度类就是对用户具有相同程度影响的失效集合。对失效严重程度的分级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最为常见的是按对成本影响、对系统能力的影响等标准划分软件失效的严重程度类。对成本的影响可能包括失效引起的额外运行成本、修复和恢复成本、现有或潜在的业务机会的损失等。由于失效严重程度类的影响分布很广泛,为了按照一定数量的等级去定义失效严重程度类,通常用数量级去划分等级。
  有了失效严重程度的划分,现在可以结合失效强度来定量地表示一个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目标了。可靠性目标是指客户对软件性能满意程度的期望。通常用可靠度、故障强度和平均失效时间(MTTF)等指标来描述,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需要而定。建立定量的可靠性指标需要对可靠性、交付时间和成本进行平衡。为了定义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必须确定系统的运行模式,定义故障的严重性等级,确定故障强度目标。

可靠性测试的意义

  1. 软件失效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一旦发生严重级别的软件失效,轻则造成经济损失,重则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危害国家安全。
  2. 软件的失效在整个计算机系统失效中的比例较高。在计算机系统的失效中,有80%和软件有关。原因是软件系统的内容结构太复杂了,一个较简单的程序,其所有的路径数就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很难用全路径覆盖方式的测试去发现软件系统中隐藏的所有缺陷,也就是说,很难完全排除软件缺陷。
  3. 相比硬件可靠性技术,软件可靠性技术很不成熟,这就加剧了软件可靠性问题的重要性。例如在硬件可靠性领域,故障树分析(Fault Tree Analysis,FTA)、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a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等技术比较成熟,容错技术也有广泛应用,但在软件可靠性领域,这些技术似乎尚未定型。
  4. 与硬件元器件成本急剧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软件费用呈有增无减的势头,而软件可靠性问题是造成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5. 计算机技术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随着计算机应用系统中软件成分的不断增加,使得系统对于软件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软件对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而增加了软件可靠性问题在软件工程领域乃至整个计算机工程领域的重要性。

  可靠性测试是对软件产品的可靠性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手段。

软件可靠性建模

影响软件可靠性的因素

  建立可靠性模型是为了将复杂系统的可靠性逐级分解为简单系统的可靠性,以便于定量预计、分配、估算和评价复杂系统的可靠性。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影响软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如下。

  1. 运行剖面(环境)。软件可靠性的定义是相对运行环境而言的,一样的软件在不同的运行剖面下,其可靠性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2. 软件规模。软件规模也就是软件的大小,一个只有数十行代码的软件和几千、几万行代码的软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3. 软件内部结构。结构对软件可靠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软件结构的复杂程度,一般来说,内部结构越复杂的软件,所包含的软件缺陷数就可能越多。
  4. 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开发环境。软件工程表明,软件的开发方法对软件的可靠性有显著影响。例如,与非结构方法相比,结构化方法可以明显减少软件的缺陷数。
  5. 软件的可靠性投入。软件在生命周期中可靠性的投入包括开发者在可靠性设计、可靠性管理、可拿性测试和可靠性评价等方面投入的人力、资金、资源和时间等。经验表明,在早期重视软件可靠性并采取措施开发出来的软件,可靠性有明显的提高。总之,有许许多多的因素影响者软件的可靠性,有些至今也无法确定它们与软件可靠性之间的定量关系,甚至定性关系也不甚清楚。

软件的可靠性模型分类

  1. 种子法模型。
  2. 失效率类模型。
  3. 曲线拟合类模型。
  4. 可靠性增长模型。
  5. 程序结构分析模型。
  6. 输入域分类模型。
  7. 执行路径分析方法模型。
  8. 非齐次泊松过程模型。
  9. 马尔可夫过程模型。
  10. 贝叶斯分析模型。

软件可靠性管理

  软件可靠性管理的内容包括软件工程各个阶段的可靠性活动的目标、计划、进度、任务和修正措施等。

软件可靠性设计

  在测试阶段,利用测试手段收集测试数据,并利用软件可靠性模型,可以评估或预测软件的可靠性。这些软件可靠性测试活动虽然能通过查错和排错活动有限地改善软件可靠性,但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软件的可靠性,也难以保证软件可靠性,并且修改由于设计导致的软件缺陷,有可能付出比较昂贵的代价。实践证明,保障软件可靠性最有效、最经济、最重要的手段是在软件设计阶段采取措施进行可靠性控制。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软件的可靠性,降低软件后期修改的成本和难度,人们提出了可靠性设计的概念。
  可靠性设计其实就是在常规的软件设计中,应用各种方法和技术,使程序设计在兼顾用户的功能和性能需求的同时,全面满足软件的可靠性要求,即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把可靠性“设计”到软件中去。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就是以提高和保障软件的可靠性为目的,在软件设计阶段运用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技术

  在软件工程中己有很多比较成熟的设计技术,如结构化设计、模块化设计、自顶向下设计及自底向上设计等,这些技术是为了保障软件的整体质量而采用的。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软件的可靠性,通常会采用一些特殊设计技术。虽然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与普通的软件设计技术没有明显的界限,但软件可靠性设计仍要遵循一些自己的原则。

  1. 软件可靠性设计是软件设计的一部分,必须在软件的总体设计框架中使用,并且不能与其他设计原则相冲突
  2. 软件可靠性设计在满足提高软件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以提高和保障软件可靠性为最终目标
  3. 软件可靠性设计应确定软件的可靠性目标,不能无限扩大化,并且排在功能度、用户需求和开发费用之后考虑

  可靠性设计概念被广为引用,但并没有多少人能提出非常实用并且广泛运用的可靠性设计技术。一般来说,被认可的且具有应用前景的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主要有容错设计、检错设计和降低复杂度设计等技术。

容错设计技术

  对于软件失效后果特别严重的场合,如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及核反应堆安全控制系统等,可采用容错设计方法。常用的软件容错技术主要有恢复块设计、N版本程序设计和冗余设计了种方法

恢复块设计

  程序的执行过程可以看成是由一系列操作构成的,这些操作又可由更小的操作构成。恢复块设计就是选择一组操作作为容错设计单元,从而把普通的程序块变成恢复块。被选择用来构造恢复块的程序块可以是模块、过程、子程序和程序段等。
  一个恢复块包含有若干个功能相同、设计差异的程序块文本,每一时刻有一个文本处于运行状态。一旦该文本出现故障,则用备份文本加以替换,从而构成“动态冗余”。软件容错的恢复块方法就是使软件包含有一系列恢复块。

N版本程序设计

  N版本程序的核心是通过设计出多个模块或不同版本,对于相同初始条件和相同输入的操作结果,实行多数表决,防止其中某一软件模块/版本的故障提供错误的服务,以实现软件容错。为使此种容错技术具有良好的结果,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使软件的需求说明具有完全性和精确性。这是保证软件设计错误不相关的前提,因为软件的需求说明是不同设计组织和人员的唯一共同出发点。
  2. 设计全过程的不相关性。它要求各个不同的软件设计人员彼此不交流,程序设计使用不同的算法、不同的编程语言、不同的编译程序、不同的设计工具、不同的实现方法和不同的测试方法。为了彻底保证软件设计的不相关性,甚至提出设计人员应具有不同的受教育背景,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

冗余设计

  改善软件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技术是冗余设计。在硬件系统中,在主运行的系统之外备用额外的元件或系统,如果出现一个元件故障或系统故障,则立即更换冗余的元件或切换到冗余的系统,则该硬件系统仍可以维持运行。在软件系统中,冗余技术的运用有所区别。如果采用相同两套软件系统互为备份,其意义不大,因为在相同的运行环境中,一套软件出故障的地方,另外一套也一定会出现故障。软件的元余设计技术实现的原理是在一套完整的软件系统之外,设计一种不同路径、不同算法或不同实现方法的模块或系统作为备份,在出现故障时可以使用冗余的部分进行替换,从而维持软件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表面上看,设计开发完成同样功能但实现方法完全不同的两套软件系统,需要的费用可能接近于单个版本软件开发费用的两倍,但采用元余技术设计软件所增加的额外费用肯定远低于重新设计一个版本软件的费用。这是因为大多数设计花费,例如文档、测试以及人力都是有可能复用的。冗余设计还有可能导致软件运行时所花费的存储空间、内存消耗以及运行时间有所增加,这就需要在可靠性要求和额外付出代价之间做出折中。

检错技术

  在软件系统中,对无须在线容错的地方或不能采用冗余设计技术的部分,如果对可靠性要求较高,故障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一般采用检错技术,在软件出现故障后能及时发现并报警,提醒维护人员进行处理。检错技术实现的代价一般低于容错技术和冗余技术,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不能自动解決故障,出现故障后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将最终导致软件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采用检错设计技术要着重考虑几个要素:检测对象、检测延时、实现方式和处理方式

  1. 检测对象: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即检测点和检测内容。在设计时应考虑把检测点放在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出错对软件系统影响较大的地方:检测内容选取那些有代表性的、易于判断的指标。
  2. 检测延时:从软件发生故障到被自检出来是有一定延时的,这段延时的长短对故障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软件检错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检测延时。如果延时长到影响故障的及时报警,则需要更换检测对象或检测方式。
  3. 实现方式:最直接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判断返回结果,如果返回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则进行异常处理。计算运行时间也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如果某个模块或函数运行超过预期的时间,可以判断出现故障。另外,还有置状态标志位等多种方法,自检的实现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
    4.处理方式:大多数检错采用“查出故障一停止软件系统运行一报警”的处理方式,但也有采用不停止或部分停止软件系统运行的情况,这一般由故障是否需要实时处理来决定。

降低复杂度设计

  软件复杂性常分为模块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模块复杂性主要包含模块内部数据流向和程序长度两个方面,结构复杂性用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程度来表示。软件复杂度可用涉及模块复杂性和结构复杂性的一些统计指标来进行定量描述。
  软件的复杂性与软件可靠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软件复杂性是产生软件缺陷的重要根源。有研究表明,当软件的复杂度超过一定界限时,软件缺陷数会急剧上升,软件的可靠性急剧下降。
  降低复杂度设计的思想就是在保证实现软件功能的基础上,简化软件结构,缩短程序代码长度,优化软件数据流向,降低软件复杂度,从而提高软件可靠性

系统配置技术

  通常在系统配置中可以采用相应的容错技术,通过系统的整体来提供相应的可靠性,主要有双机热备技术和服务器集群技术。

双机热备技术

  双机热备技术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较高容错应用方案。该方案是由两台服务器系统和一个外接共享磁盘阵列柜和相应的双机热备份软件组成。
  在这个容错方案中,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安装在两台服务器的本地系统盘上,整个网络系统的数据是通过磁盘阵列集中管理和数据备份的。用户的数据存放在外接共享磁盘阵列中,在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备机主动替代主机工作,保证网络服务不间断。双机热备系统采用“心跳”方法保证主系统与备用系统的联系。所谓“心跳”,指的是主从系统之间相互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发送通信信号,表明各自系统当前的运行状态。一旦“心跳”信号表明主机系统发生放障,或者备用系统无法收到主机系统的“心跳”信号,则系统的高可用性管理软件认为主机系统发生故障,立即将系统资源转移到备用系统上,备用系统替代主机工作,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和网络服务不间断。
  双机热备方案中,根据两台服务器的工作方式可以有3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即:双机热备模式、双机互备模式和双机双工模式

  1. 双机热备模式,即通常所说的Active/Standby方式,Active服务器处于工作状态;而Standby服务器处于监控准备状态,服务器数据包括数据库数据同时往两台或多台服务器写入(通常各服务器采用RAID磁盘阵列卡),保证数据的即时同步。当Active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软件诊测或手工方式将Standby机器激活,保证应用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正常使用。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模式,但由于另外一台服务器长期处于后备的状态,就存在一定的计算资源浪费。
  2. 双机互备模式,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应用在两台机器同时运行,但彼此均设为备机,当某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服务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故障服务器的应用接管过来,从而保证了应用的持续性,但对服务器的性能要求比较高。
    (3)双机双工模式是集群的一种形式,两台服务器均处于活动状态,同时运行相同的应用,以保证整体系统的性能,也实现了负载均衡和互为备份,通常使用磁盛柜存储技术。Web服务器或FTP服务器等用此种方式比较多。

服务器集群技术

  集群技术是指一组相互独立的服务器在网络中组合成为单一的系统工作,并以单一系统的模式加以管理。此单一系统为客户工作站提供高可靠性的服务。大多数情况下,集群中所有的计算机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集群内任一系统上运行的服务可被所有的网络客户所使用。
  集群必须可以协调管理分离的构件出现的错误和故障,并可透明地向集群中加入构件。一个集群包含多台服务器。每台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文件存储在其各自的本地储存空间上。
  集群内各结点服务器通过内部局域网相互通信,当某结点服务器发生故障时,这台服务器上所运行的应用程序将在另一结点服务器上被自动接管。当一个应用服务发生故障时,应用服务将被重新启动或被另一台服务器接管。当以上的任一故障发生时,客户都将能很快连接到其他应用服务器上。

软件可靠性测试

软件可靠性测试概述

  最重要的几个需要精确估计的可靠性定量指标包括如下内容。

  1. 当前的可靠度。
  2. 平均无失效时间。
  3. 故障密度。
  4. 期望达到规定可靠性目标的日期。
  5. 达到规定的可靠性目标的成本要求。

可靠性数据的收集

  面向缺陷的可靠性测试产生的测试数据经过分析后,可以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可靠性数据,是可靠性评价所用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这部分数据取决于定义的运行剖面和选取的测试用例集。可靠性数据主要是指软件失效数据,是软件可靠性评价的基础,主要是在软件测试、阶段收集的。在软件工程的需求、设计和开发阶段的可靠性活动,也会产生影响较大的其他可靠性数据。因此,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工作是费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

软体可常性的评估和预测

  软件可靠性的评估和预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状况和预测将来一段时间的可靠性水平。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需要利用软件可靠性评价进行解答的问题。

  1. 判断是否达到了可靠性目标,是否达到了软件付诸使用的条件,是否达到了中止测试的条件。
  2. 如未能达到,要再投入多少时间、人力和资金才能达到可靠性目标或投入使用。
  3. 在软件系统投入实际运行一年或若干时间后,经过维护、升级和修改,软件能否达到交付或部分交付用户使用的可靠性水平。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809451989@qq.com,投稿邮箱:8094519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