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7]: 亲密关系的经营, 是自我发展的延伸, 只不过和自我发展 相比, 亲密关系的经营有自己的逻辑, 它围绕着两个核心展 开。
[页面 7]: 一个核心是“关系”。“关系”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而 是发生在你我之间的事。…
[页面 7]: 另一个核心是“处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没有夫妻不会 遇到关系难题。真正的问题不是夫妻遇到了什么难题,而是如 何去处理这些难题。
[页面 8]: 你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主动的学习 者和改变者。
01 “我”,还是“我们”
[页面 12]: “我”和“我们”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
[页面 12]: 与自由 相对的,是“我”需要面对孤独。
[页面 12]: 在遇到现实的生活困难, 比如生病时, 这种孤独 更会突显“我”的脆弱,提示“我”也许需要找一个能够相互依赖的 人,与之恋爱、结婚、成立家庭、养育孩子。
[页面 12]: 这 背后是年轻人更崇尚自由和独立的价值观。
[页面 13]: 但这其实是把亲密 关系放到了自我的对立面,只看到了亲密关系对自我的限制, 而忽略了它对自我的拓展。
[页面 14]: 在我看来, “我们”是一个以爱联结的、 超越个体的、 有独 立生命的系统。 选择“我们”, 就意味着你选择把自己的生命寄 托其上, 成为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 对一个人来说, “我 们”既可以是限制,也可以是一种反哺与滋养。
[页面 14]: 对这句话最 简单的理解是, 亲密关系是一道把两个人的资源相加的计算
[页面 15]: 题,比如对方挣的钱你也可以花,对方的生活会变成你生活的 一部分,对方的经验也会变成你的经验。
[页面 15]: 当你拥有一段至关重要的新关系时, 你会接受对方的影 响,会为了对方改变自己,从而适应这段新关系。在适应关系 的过程中,你会增加新的经验,长出新的自我。
[页面 15]: 这种获得不是来自限制本身, 而是我们选择为了对方而接 受限制,从而把限制变成一种爱和付出。
[页面 16]: 人不仅生活在对自我的想象中, 也生活在别人看你的目光 中。那些重要的人看待你的方式,会深刻地塑造你。
[页面 17]: 这种接纳、欣赏和认可深刻地影 响了她, 让她用不同的视角来看自己。 爱和接纳会改变一个 人,让他获得一种新的看待自己的眼光。
[页面 17]: 这种“有人等”的感觉, 就是一种归属感。…
[页面 17]: 当你属于“我们”这个系统时, 你就有了超越自 我的存在。你会被看见,被记住。就算有一天你离开了这个世 界,只要你曾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就会有人记住你,你就会一 直以某种形式存在。这是亲密关系最重要的意义。
[页面 18]: 从一个人 到两个人,再到一个更大的家庭,我们对衰老的恐惧会逐渐减 弱。因为我们知道,虽然作为个体的生命会消逝,生命的传承 却不会消亡。这是亲密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的另一种体现。
02 亲密关系的动力:爱与怕
[页面 20]: “怕”是对我们在关系中受伤害的防御, 也是导致“我们”回归“我”的根源。
[页面 20]: 亲密关系中的爱,源自人类的依 恋本能。
[页面 21]: 作为爱的基础,依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
[页面 21]: 首先,这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纽带。
[页面 21]: 其次,这种强烈的情感纽带是通过对彼此的“看见”和当“回 应 来建立的。
[页面 21]: 一旦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依 恋关系建立起来,其他照料者就很难代替妈妈的角色,无论这 个照料者有多好。同样,妈妈也很难随便找一个孩子来代替这 个孩子。哪怕她又有了其他孩子,这个孩子在她心里仍然会是 独一无二的。
最后,这种依恋关系是唯一的。
[页面 22]: 首先,恋人之间也有强烈的情感纽带,对亲近彼此有一种 强烈的情感渴望。…
[页面 22]: 说,对方是否在乎自己是头等大事。
[页面 22]: 就像孩子不停地搜索妈妈的目光一 样,成人也在不断从伴侣身上确认自己“被看见”,并因为“被看 见”而欣喜,又因为没有“被看见”而失落和愤怒。
[页面 22]: 最后,同依恋关系一样,亲密关系也非常在乎情感的唯一 性。…
[页面 22]: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个理解和 接纳自己的爱人,并且不断寻找这种情感联结的证据,渴望从
[页面 23]: 爱人身上获得亲近和回应。
[页面 23]: 倘若找到这种情感联结,他就会有 一种心有所属的感觉,会依赖对方,也想被对方依赖,并愿意 为对方付出、 奉献甚至牺牲。…
[页面 23]: 对身处依恋中的人而言,最大的 伤害就是嫌弃、背叛和抛弃,是你深爱的人不再爱你,转身离 开。
[页面 23]: 不同阶段的反应:抗议、绝望和疏离。
[页面 24]: 因为和依恋对象分离是一种痛苦的创伤性体验, 它虽然不 会像身体上的伤一样留下疤痕,但会造成心理上的伤疤。
[页面 24]: 为了 避免这种可能的痛苦,一旦捕捉到一点可能分离的线索,人就 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而一旦分离成真,他就会有意识地回避一 段亲密关系。
[页面 24]: 因为“怕”, 我们无法全然地信 任和依赖他人, 宁愿拒绝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坚持做“我”, 或 者决然地离开一段亲密关系,从“我们”回归“我”。
03 “怕”所主导的亲密关系
[页面 26]: 当“怕”占主导时, 人们会发 展出一些特别不稳定的亲密关系类型——融合、 隔离、 物化、 暧昧。
[页面 26]: “怕”所主导的第一种亲密关系类型是“融合”,它对应的是鲍 尔比观察到的幼儿因与母亲分离而产生的“抗议”阶段, 因为担 心母亲再次离开而想牢牢抓住她。这时,他会对分离的信息格 外敏感,并为此愤怒。
[页面 26]: 可是, 如果一个人对亲密关系缺乏安全感, 让“怕”主导这段关系, 就会不停地确认对方不会离开自己。…
[页面 26]: 而 让对方不会离开的最好方式, 就是把对方和自己变成同一个 人。
[页面 27]: 这 本身没有太大问题,可是如果它变成“不论什么时候你都应该跟 我一样”这种过度的要求,就会让两个人失去自我的空间。追求 过度一致,就是融合的表现。
[页面 28]: 这种关系的逻辑是“因为两个人是 一体的, 所以对方应该听我的, 所作所为都应该符合我的想 法,否则我就会生气,用我的方式来纠正对方的行动、感受和 想法”。
主动融合,表现为控制。
[页面 28]: 这种关系的逻辑是“因为两 个人是一体的,所以我就都听对方的,压抑自己的需要、愿望 和想法,两个人之间的差异是危险的,必须保持一致”。
被动融合,表现为讨好和服从。
[页面 28]: 使用这种策略的人通常有很强的依赖性。 这种依赖不是指 生活上不能独立,而是指情感上的依赖。这样的人总是倾向于 取悦别人,回避矛盾和冲突,维持表面的和谐。
[页面 28]: 无论是哪种融合,都会让两个人之间缺少空间,最终 损害亲密关系。
[页面 30]: “怕”所主导的第二种亲密关系类型是隔离, 它对应的是鲍 尔比观察到的幼儿因与母亲分离所产生的“绝望和疏离”阶段。
[页面 31]: 假性亲密关系,看起来似乎找到了爱与怕之间的平 衡, 但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它是假的”, 而身处其中的人也知道 它是假的。这不是爱,而是对爱的模仿,是两个人为了缓解孤 独,人为创造了一种表面上的亲密关系,同时为了躲避可能受 到的伤害而回避情感的投入。…
[页面 31]: 进入一段亲 密关系, 在感情上却不投入, 也不依赖他人, 这并不是“独 立”。
[页面 31]: 有时候,隔离不只体
[页面 32]: 现在恋爱和亲密关系中,也体现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隔 离会导致一个人对任何事都无法投入,从而失去很多乐趣。
[页面 34]: 绪反弹:“我怎么不爱你了?我都要跟你结婚了, 还要怎么 样?”那段时间两个人经常争吵,吵完女友就会抱着小周哭,跟 他说她所理解的爱:“爱是理解对方的情绪和感受,是把对方的 痛苦和快乐看得和自己的一样重要,是你想接纳她、靠近她、 照顾她。
[页面 34]: 这种表现并非出于某种自我选择, 更多的是情感的自动反 应,就像人碰到危险时会本能地逃开。
[页面 35]: 这层原本用于保护我们 的厚厚的盔甲,慢慢变成了把我们囚禁其中的监牢,将我们与 这个世界隔离开,最终失去生活的热情,也变得孤独。
[页面 35]: 因为工作忙而疏于经营感情, 是很多人的感情难题, 但它 反过来也可能是成立的:因为不知道如何经营感情,我们就把 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
[页面 35]: 这正是“怕”和“爱”最大的区别:爱的时候,我们可以信任感 觉,跟着感觉行动。一旦怕了,感觉就会被屏蔽,我们只能根 据外在的一些规则来行动。
[页面 36]: “怕”所主导的第三种亲密关系类型是“物化”。所谓“物化”, 指的是通过把人当物品看待,把对物品的占有欲当作爱,以此 获得一种对关系的控制感,从而克服在亲密关系中的“怕”。
[页面 37]: 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的表现。 当一个人对亲密关 系有太多的疑虑时, 就会用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对方, 评 价、占有、控制和替换,只关心对方的功能,而不关心这个人 本身。 这样, 他就不用担心对方是否爱自己、 会不会离开自 己。这就是亲密关系里的“物化”。
[页面 38]: “物化”这种依恋模式的产生通常源于对爱缺乏安全感。…
[页面 39]: 这样用物质条件来衡量一个人, 给人贴标签, 就是一种物 化。
[页面 39]: 为什么这个打分活动会受到追捧?原因之一是当爱变得复 杂而不可控时,人们宁可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它。
[页面 41]: 越是感觉到爱和关心不够,这种被物化的疑虑就会越重。
[页面 41]: 这就涉及需要和爱的区别:如果你只是因为需要陪伴而跟 一个人在一起,那就不是真的爱他,因为你关注的是对方陪伴 的功能。从这个角度讲,你所关心的也只是自己的需要。
[页面 42]: 这其实是陪伴的悖论:从长久来看, 只有一个人真的爱对 方,跟对方建立关系,亲密关系才能真的缓解孤独,陪伴才会 有效。
[页面 42]: 可是,如果你只想获得陪伴而不在意这段关系、不向对 方付出关心的话,慢慢就会发现,就算这个人在你身边,也没 法缓解你的孤独,因为陪伴是爱的附属品,在这种物化的形式 中,你无法获得真正的爱。
[页面 42]: “怕”所主导的第四种亲密关系类型是“暧昧”, 就是用表面 的、肤浅的关系代替真正的亲密关系。
[页面 43]: 搭讪女生代表了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不进入一段真正的 亲密关系,又代表了他对亲密关系的怕。这种暧昧,是他在爱 和怕之间找到的微妙平衡。
04 亲密关系是一场值得的冒险
[页面 46]: 亲密之所以难, 是因为它不是一个认知问题, 而是一种习 惯化的情感反应模式,“爱”和“怕”是这种情感反应背后的动力系 统。…
[页面 46]: 这种动力系统既会在我们过去所经历的重要关系——尤其 是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中被塑造,又会被新的重要关系重塑。
[页面 46]: 既然个人特质与关系的互动紧密相 连,那么亲密关系的互动过程也是改变自我的过程。
[页面 47]: 所有改变都是创造新经验的过程, 也是由新经验代替旧经 验的过程。…
[页面 47]: 事实上, 我们真正需要与对方建立的是一种平等的、 人与 人之间的联系。而亲密关系最大的秘诀,就是“视人为人”。
[页面 47]: 理解他有对爱与被爱的渴望,也有对被伤害的恐惧;
[页面 48]: 理解他因为自身的经历, 会发展出与伴侣特定的相处风 格; 理解他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盲点和误区; 理解他不是为了满足你的需要和欲望而生的, 承认他有自 己独立的需要和愿望; 承认他有自主决定是否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权利, 承认他 有自主决定如何与人相处的权利; 承认他跟你是平等的, 并不比你高贵, 也不比你低贱。…
[页面 48]: 理解他因为自身的经历, 会发展出与伴侣特定的相处风 格; 理解他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盲点和误区; 理解他不是为了满足你的需要和欲望而生的, 承认他有自 己独立的需要和愿望; 承认他有自主决定是否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权利, 承认他 有自主决定如何与人相处的权利; 承认他跟你是平等的, 并不比你高贵, 也不比你低贱。 他 的愿望、需要和恐惧,需要你同等的重视; ……
[页面 48]: 在亲密关系中, 我们必须知道, 只有理解才能带来理解, 只有爱才能带来爱。 如果你因为“怕”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保护的 壳中,却妄想得到爱,最终你会发现,你什么都得不到。
[页面 49]: 理解他,尊重他,你们才 能真的看见和接近彼此,学习如何经营一段亲密关系。
[页面 49]: 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怕”, 但这些“怕”归根结底又只有两 种:一种是自己不好, 别人不会真的爱我;另一种是别人不 好, 不值得自己投入。…
[页面 50]: 他不明白,爱是一 种能力,是两个人进入一段关系后,通过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逐渐培养的能力,而两个人的关系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 渐深化。
[页面 50]: 爱 是需要学习的,它不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巧 合,也不是一个现成品。它是一种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联结 来超越自我局限的能力。
[页面 51]: 所 有爱情背后都有人性的复杂面,欲望、需要、幻想、恐惧、权 力和控制——它们让爱情不是童话般的粉色, 而是存在大量的 灰色地带。
[页面 51]: 理念中的爱情永远都不需要处理这些事情, 但现实的爱情 需要。
[页面 51]: 对亲密关系的经验来说,最特别的地方是你得学习依靠别 人。
[页面 51]: 但是,要走出“自我 ”, 走向“我们”, 就需要把自己托付给 别人。
[页面 53]: 她让自己的担忧在现实里发生,虽然仍旧 小心翼翼,但重要的是,她承认心里的害怕,选择把自己重要 的东西交给别人。
[页面 53]: 关系里的伤, 还是要靠关系来医治。…
[页面 53]: 从“我”到“我们”的过程,就是一场冒险之旅。所有冒 险故事都可能会有危险,但这些危险不是重点,借由战胜这些 危险获得的成长才是更重要的。
[页面 55]: 爱人之间的沟通, 并非“说话”这么简单, 而是全方位的关 系信息的接收与回应。有效沟通,意味着既听得懂对方的话, 也能及时回应这些话背后传递的关系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