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集群的介绍与搭建
一.MongoDB集群的介绍
注意:Mongodb是一个比较流行的NoSQL数据库,它的存储方式是文档式存储,并不是Key-Value形式;
1.1集群的优势和特性
MongoDB集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可用性
MongoDB集群支持主从复制和故障转移机制,这确保了数据的高可用性和冗余性。当主节点出现故障时,集群可以自动切换到从节点,保证系统的持续运行。这种故障转移能力对于维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2)扩展性
MongoDB集群具有出色的扩展性,可以通过水平扩展来增加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访问压力的增大,只需简单地添加新的节点,即可轻松应对。这种扩展性使得MongoDB集群能够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
(3)数据分片
MongoDB集群支持数据分片功能,可以将数据划分为多个分片,并部署在不同的节点上。这种数据分片机制不仅提高了系统的读写性能,还提供了更大的存储容量。MongoDB能够根据数据的分布情况,自动将查询请求分发到相应的分片上进行处理,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系统的性能。
(4)弹性伸缩
MongoDB集群具有弹性伸缩的能力,可以根据系统的负载情况进行自动调整。当负载过高时,可以添加更多的节点来分担压力;当负载较低时,可以减少节点数量以节省资源。这种弹性伸缩机制使得MongoDB集群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负载变化,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5)灵活性
MongoDB集群提供了灵活的数据模型和查询语言,可以存储和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它支持文档型、关系型和图形型数据,并提供了强大的查询和聚合功能,方便用户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这种灵活性使得MongoDB集群能够适用于各种复杂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场景。
(6)数据安全与容灾
MongoDB集群通过数据冗余和备份机制,提供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容灾功能。即使某个节点出现故障,其他节点仍然可以正常运行,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此外,MongoDB还支持跨地域的数据复制和容灾部署,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MongoDB集群的一些潜在挑战,如配置复杂性、成本较高以及数据一致性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资源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集群类型和配置方案,并进行合理的优化和维护以确保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MongoDB集群具有高可用性、扩展性、数据分片、弹性伸缩、灵活性和数据安全与容灾等优势,适用于各种大规模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场景。
二.MongoDB集群的搭建
主要介绍三种集群方式的搭建过程:
2.1Replica Set(副本集)方式
主节点-备节点-仲裁节点
是集群当中包含了多份数据,保证主节点挂掉了,备节点能继续提供数据服务,提供的前提就是数据需要和主节点一致。
其中,Mongodb(M)表示主节点,Mongodb(S)表示备节点,Mongodb(A)表示仲裁节点。主备节点存储数据,仲裁节点不存储数据。客户端同时连接主节点与备节点,不连接仲裁节点。
默认设置下,主节点提供所有增删查改服务,备节点不提供任何服务。但是可以通过设置使备节点提供查询服务,这样就可以减少主节点的压力,当客户端进行数据查询时,请求自动转到备节点上。这个设置叫做Read Preference Modes,同时Java客户端提供了简单的配置方式,可以不必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仲裁节点是一种特殊的节点,它本身并不存储数据,主要的作用是决定哪一个备节点在主节点挂掉之后提升为主节点,所以客户端不需要连接此节点。这里虽然只有一个备节点,但是仍然需要一个仲裁节点来提升备节点级别。我开始也不相信必须要有仲裁节点,但是自己也试过没仲裁节点的话,主节点挂了备节点还是备节点,所以咱们还是需要它的。
(1)建立数据文件夹
一般情况下不会把数据目录建立在mongodb的解压目录下,不过这里方便起见,就建在mongodb解压目录下吧。
mkdir -p /mongodb/data/master
mkdir -p /mongodb/data/slaver
mkdir -p /mongodb/data/arbiter
#三个目录分别对应主,备,仲裁节点
(2)建立配置文件
由于配置比较多,所以我们将配置写到文件里。
#master.conf
dbpath=/mongodb/data/master
logpath=/mongodb/log/master.log
pidfilepath=/mongodb/master.pid
directoryperdb=true
logappend=true
replSet=testrs
bind_ip=10.10.148.130
port=27017
oplogSize=10000
fork=true
noprealloc=true
#slaver.conf
dbpath=/mongodb/data/slaver
logpath=/mongodb/log/slaver.log
pidfilepath=/mongodb/slaver.pid
directoryperdb=true
logappend=true
replSet=testrs
bind_ip=10.10.148.131
port=27017
oplogSize=10000
fork=true
noprealloc=true
#arbiter.conf
dbpath=/mongodb/data/arbiter
logpath=/mongodb/log/arbiter.log
pidfilepath=/mongodb/arbiter.pid
directoryperdb=true
logappend=true
replSet=testrs
bind_ip=10.10.148.132
port=27017
oplogSize=10000
fork=true
noprealloc=true
参数解读: |
dbpath:数据存放目录 |
port:mongodb进程所使用的端口号,默认为27017 |
logpath:日志存放路径、bind_ip:mongodb所绑定的ip地址 |
oplogSize:mongodb操作日志文件的最大大小。单位为Mb,默认为硬盘剩余空间的5% |
pidfilepath:进程文件,方便停止mongodb |
fork:以后台方式运行进程 |
directoryperdb:为每一个数据库按照数据库名建立文件夹存放 |
noprealloc:不预先分配存储、replSet:replica set的名字 |
logappend:以追加的方式记录日志 |
(3)启动mongodb
进入每个mongodb节点的bin目录下
./monood -f master.conf
./mongod -f slaver.conf
./mongod -f arbiter.conf
(4)配置主,备,仲裁节点
可以通过客户端连接mongodb,也可以直接在三个节点中选择一个连接mongodb。
./mongo 10.10.148.130:27017 #ip和port是某个节点的地址
>use admin
>cfg={ _id:"testrs", members:[ {_id:0,host:'10.10.148.130:27017',priority:2}, {_id:1,host:'10.10.148.131:27017',priority:1},
{_id:2,host:'10.10.148.132:27017',arbiterOnly:true}] };
>rs.initiate(cfg) #使配置生效
cfg是可以任意的名字,当然最好不要是mongodb的关键字,conf,config都可以。最外层的_id表示replica set的名字,members里包含的是所有节点的地址以及优先级。优先级最高的即成为主节点,即这里的10.10.148.130:27017。特别注意的是,对于仲裁节点,需要有个特别的配置——arbiterOnly:true。这个千万不能少了,不然主备模式就不能生效。
配置的生效时间根据不同的机器配置会有长有短,配置不错的话基本上十几秒内就能生效,有的配置需要一两分钟。如果生效了,执行rs.status()命令会看到如下信息:
{"set" : "testrs","date" : ISODate("2013-01-05T02:44:43Z"),"myState" : 1,"members" : [{"_id" : 0,"name" : "10.10.148.130:27017","health" : 1,"state" : 1,"stateStr" : "PRIMARY","uptime" : 200,"optime" : Timestamp(1357285565000, 1),"optimeDate" : ISODate("2013-01-04T07:46:05Z"),"self" : true},{"_id" : 1,"name" : "10.10.148.131:27017","health" : 1,"state" : 2,"stateStr" : "SECONDARY","uptime" : 200,"optime" : Timestamp(1357285565000, 1),"optimeDate" : ISODate("2013-01-04T07:46:05Z"),"lastHeartbeat" : ISODate("2013-01-05T02:44:42Z"),"pingMs" : 0},{"_id" : 2,"name" : "10.10.148.132:27017","health" : 1,"state" : 7,"stateStr" : "ARBITER","uptime" : 200,"lastHeartbeat" : ISODate("2013-01-05T02:44:42Z"),"pingMs" : 0}],"ok" : 1
}
如果配置正在生效,其中会包含如下信息:
"stateStr" : "RECOVERING"
同时可以查看对应节点的日志,发现正在等待别的节点生效或者正在分配数据文件。
现在基本上已经完成了集群的所有搭建工作。至于测试工作,可以留给大家自己试试。一个是往主节点插入数据,能从备节点查到之前插入的数据(查询备节点可能会遇到某个问题,可以自己去网上查查看)。二是停掉主节点,备节点能变成主节点提供服务。三是恢复主节点,备节点也能恢复其备的角色,而不是继续充当主的角色。二和三都可以通过rs.status()命令实时查看集群的变化。
2.2Sharding方式
主节点-备节点-仲裁节点-路由节点
和Replica Set类似,都需要一个仲裁节点,但是Sharding还需要配置节点和路由节点。就三种集群搭建方式来说,这种是最复杂的。
(1)启动数据节点
./mongod --fork --dbpath ../data/set1/ --logpath ../log/set1.log --replSet test #192.168.4.43
./mongod --fork --dbpath ../data/set2/ --logpath ../log/set2.log --replSet test #192.168.4.44
./mongod --fork --dbpath ../data/set3/ --logpath ../log/set3.log --replSet test #192.168.4.45 决策 不存储数据
(2)启动配置节点
./mongod --configsvr --dbpath ../config/set1/ --port 20001 --fork --logpath ../log/conf1.log #192.168.4.30
./mongod --configsvr --dbpath ../config/set2/ --port 20002 --fork --logpath ../log/conf2.log #192.168.4.31
(3)启动路由节点
./mongos --configdb 192.168.4.30:20001,192.168.4.31:20002 --port 27017 --fork --logpath ../log/root.log #192.168.4.29
这里我们没有用配置文件的方式启动,其中的参数意义大家应该都明白。一般来说一个数据节点对应一个配置节点,仲裁节点则不需要对应的配置节点。注意在启动路由节点时,要将配置节点地址写入到启动命令里。
(4)配置Replica Set
这里可能会有点奇怪为什么Sharding会需要配置Replica Set。其实想想也能明白,多个节点的数据肯定是相关联的,如果不配一个Replica Set,怎么标识是同一个集群的呢。这也是人家mongodb的规定,咱们还是遵守吧。配置方式和之前所说的一样,定一个cfg,然后初始化配置。
./mongo 192.168.4.43:27017 #ip和port是某个节点的地址
>use admin
>cfg={ _id:"testrs", members:[ {_id:0,host:'192.168.4.43:27017',priority:2}, {_id:1,host:'192.168.4.44:27017',priority:1},
{_id:2,host:'192.168.4.45:27017',arbiterOnly:true}] };
>rs.initiate(cfg) #使配置生效
(5) 配置Sharding
./mongo 192.168.4.29:27017 #这里必须连接路由节点
>sh.addShard("test/192.168.4.43:27017") #test表示replica set的名字 当把主节点添加到shard以后,会自动找到set里的主,备,决策节点
>db.runCommand({enableSharding:"diameter_test"}) #diameter_test is database name
>db.runCommand( { shardCollection: "diameter_test.dcca_dccr_test",key:{"__avpSessionId":1}})
第一个命令很容易理解,第二个命令是对需要进行Sharding的数据库进行配置,第三个命令是对需要进行Sharding的Collection进行配置,这里的dcca_dccr_test即为Collection的名字。另外还有个key,这个是比较关键的东西,对于查询效率会有很大的影响,具体可以查看 Shard Key Overview
到这里Sharding也已经搭建完成了,以上只是最简单的搭建方式,其中某些配置仍然使用的是默认配置。如果设置不当,会导致效率异常低下,所以建议大家多看看官方文档再进行默认配置的修改。
2.3Master-Slave方式
主节点-备节点
这个是最简答的集群搭建,不过准确说也不能算是集群,只能说是主备。并且官方已经不推荐这种方式,所以在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下吧,搭建方式也相对简单。
./mongod --master --dbpath /data/masterdb/ #主节点./mongod --slave --source <masterip:masterport> --dbpath /data/slavedb/ 备节点
基本上只要在主节点和备节点上分别执行这两条命令,Master-Slaver就算搭建完成了。我没有试过主节点挂掉后备节点是否能变成主节点,不过既然已经不推荐了,大家就没必要去使用了。
三.自己亲测过程
3.1.准备工作
因为我这里的数据量不大,所以一般使用带仲裁节点的集群即可,没必要使用带有路由节点的;
(1)环境准备(三台Centos7的虚拟机):192.168.32.215 / 192.168.32.216 / 192.168.32.217
(2)机器分配:215为master节点 , 217为slave节点 , 216为仲裁节点
(3)安装包下载:使用wget来下载,版本为4.4.5,想要其他的版本自己可以更换:
wget https://fastdl.mongodb.org/linux/mongodb-linux-x86_64-rhel70-4.4.5.tgz
将安装包用scp命令传输到另外两台上;
3.2.进行配置
(1)目录准备
三台机器的目录尽量一致,我这里都存放解压后的目录为/opt/hadoop
创建目录:
215机器:
#在opt下创建hadoop
mkdir /opt/hadoop
#将安装包解压到hadoop下
tar -zxvf mongodb-linux-x86_64-rhel70-4.4.5.tgz -C /opt/hadoop/
#解压的目录形式为:/opt/hadoop/mongo4.4
#我这里修改为了:/opt/hadoop/mongodb4.4为了方便,然后就在mongodb4.4里面执行下面的操作#数据存文的目录
mkdir -p data/master
#日志目录
mkdir logs
#配置目录
mkdir conf
cd logs
#日志文件
touch master.log
cd conf
#配置文件
touch mongodb.conf
如同下面得图中表现:
217机器:
同上述节点:
mkdir -p data/slave
mkdir logs
mkdir conf
cd logs
touch slave.log
cd conf
touch mongodb.conf
216机器:
同上述节点:
mkdir -p data/arbite
mkdir logs
mkdir conf
cd logs
touch arbite.log
cd conf
touch mongodb.conf
(2)编辑配置文件
215节点(Master):
编辑mongodb.conf
#master配置
#数据存放路径
dbpath=/opt/hadoop/mongodb4.4/data/master
#日志路径
logpath=/opt/hadoop/mongodb4.4/logs/master.log
#以追加的方式记录日志
logappend=true
#mongoDB进程所绑定的ip地址
bind_ip=192.168.32.215
#端口号,默认端口号为27017
port=27017
#以后台方式运行进程
fork=true
#4.33版本后已经取消
#noprealloc=true
#集群名称
replSet=test
217节点(Slave):
编辑mongodb.conf
#slave配置
dbpath=/opt/hadoop/mongodb4.4/data/slave
logpath=/opt/hadoop/mongodb4.4/logs/slave.log
logappend=true
bind_ip=192.168.32.217
port=27017
fork=true
#noprealloc=true
replSet=test
216节点(arbite仲裁节点):
编辑mongodb.conf
#仲裁节点配置
dbpath=/opt/hadoop/mongodb4.4/data/arbite
logpath=/opt/hadoop/mongodb4.4/logs/arbite.log
logappend=true
bind_ip=192.168.32.216
#注意仲裁节点我给的端口号是27018
port=27018
fork=true
#noprealloc=true
replSet=test
3.3启用
分别启动mongodb
直接输入如下命令即可,要保证路径正确即可:
/opt/hadoop/mongodb4.4/bin/mongod -f /opt/hadoop/mongodb4.4/conf/mongodb.conf
启动成功,如下
我这里是连mongdb shell的服务也一块儿起了,后面要是想用的话,需要另外安装使用(可以去MongoDB官网查看很详细);
(4)再进一步简单的配置
a.在任意一个节点上,连接到主节点
这里ip换成你们配置中的主节点即可
b.输入如下命令(里面ip换成你们自己的即可):
cfg={_id:"test", members: [ {_id:0,host:'192.168.32.215:27017',priority:2} ,{_id:1,host:'192.168.32.217:27017',priority:1} ,{_id:2,host:'192.168.32.216:27018',arbiterOnly:true}]};
c.初始化集群-让配置生效
rs.initiate(cfg)
当你能看到代表成功ok:1
注意:如下是返回的初始化不成功的信息,需要关闭你们的机器防火墙即可;
关闭防火墙的命令:
systemctl status firewalld
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systemctl disable firewalld
再次执行,发现返回状态成功。
d.查看集群状态
OK,测试完毕。
四.总结
以上三种集群搭建方式首选Replica Set,只有真的是大数据,Sharding才能显现威力,毕竟备节点同步数据是需要时间的。Sharding可以将多片数据集中到路由节点上进行一些对比,然后将数据返回给客户端,但是效率还是比较低的说。大家在应用的时候还是多多做下性能测试,毕竟不像Redis有benchmark。
Mongodb现在用的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个人觉得配置太多了,我看官网都看了好多天,才把集群搭建的配置和注意要点弄明白。而且用过的人应该知道mongodb吃内存的问题,解决办法只能通过ulimit来控制内存使用量,但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mongodb会挂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