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义与背景
- 定义:护网行动是国家组织的网络安全防护行动,通过模拟真实的网络攻击场景,检验和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它是一种实战化的网络安全演练活动,涉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能源企业等众多关键行业。
- 背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的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多样。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黑客组织、网络犯罪集团的攻击风险,包括DDoS攻击、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数据窃取等。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护网行动应运而生。
-
参与主体与组织形式
- 参与主体:
- 防守方:主要包括国家重要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如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能源企业、政府部门等。这些单位负责维护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在护网行动中扮演防御角色,通过加强自身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抵御攻击方的渗透和攻击。
- 攻击方:由专业的网络安全团队组成,包括安全厂商的渗透测试团队、国家授权的网络安全研究机构等。他们模拟真实的攻击者,利用各种网络攻击技术和手段,对防守方的网络系统进行攻击,以检验防守方的防御能力。
- 监管与指导方:由国家网信部门、公安部等相关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和指导护网行动的开展。他们制定行动规则、确定演练范围和目标,协调各方资源,并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 组织形式:
- 有计划的演练阶段:在这个阶段,攻击方和防守方会根据预先设定的场景和规则进行演练。攻击方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攻击路径和方法对防守方的目标系统进行攻击。防守方则通过自身的安全监测系统、应急响应机制等进行防御。例如,攻击方可能会从外部网络开始,利用网络扫描工具发现防守方系统的开放端口和潜在漏洞,然后尝试进行渗透攻击;防守方则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设备监测和拦截攻击。
- 实战对抗阶段:这是护网行动的核心阶段,攻击方和防守方进行真实的对抗。攻击方会采用更加复杂多样的攻击手段,包括利用零日漏洞、社会工程学等方法,试图突破防守方的防线。防守方需要在实战环境中快速响应,灵活运用各种防御技术和策略,如漏洞修复、访问控制调整、恶意IP封锁等,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
- 参与主体:
-
主要目标与重点防护领域
- 主要目标:
- 检验安全防护能力:通过模拟高强度的网络攻击,全面检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是否有效。包括检测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的性能、安全策略的合理性、应急响应机制的及时性等。
- 发现安全漏洞和风险:促使防守方发现自身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和潜在风险,包括软件漏洞、配置错误、安全管理漏洞等。例如,在护网行动中,可能会发现一些未及时更新补丁的系统被攻击方利用,或者一些内部网络的访问控制策略存在缺陷,导致攻击者能够进行横向渗透。
- 提升安全意识和协同能力:提高各参与单位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不同部门之间(如IT部门、安全部门、业务部门等)在网络安全防御工作中的协同配合能力。例如,通过实战对抗,使业务部门更加了解网络安全威胁对业务的影响,促进安全策略与业务流程的融合。
- 重点防护领域:
-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包括能源(如电力、石油、天然气等)、交通(如铁路、航空、公路等)、通信(如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设施)、金融(如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等领域的基础设施。这些领域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 政府信息系统: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涉及国家政务信息安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等重要事务。例如,政府的税务系统、社保系统等,这些系统一旦遭受攻击,可能会导致政务服务中断、公民信息泄露等严重后果。
- 重要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如大型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电商企业的交易平台等。这些核心业务系统的安全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和经济利益至关重要。
- 主要目标:
-
技术手段与策略
- 攻击方技术手段:
- 漏洞挖掘与利用:利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如Nessus、OpenVAS等)和人工分析方法,挖掘防守方系统中的软件漏洞、配置漏洞等。例如,针对Web应用程序,寻找SQL注入、XSS等常见漏洞,并利用漏洞利用工具(如Metasploit)进行攻击。
- 社会工程学攻击:通过伪装身份、发送钓鱼邮件、打电话等方式,获取防守方人员的敏感信息(如账号密码、系统访问权限等)。例如,攻击者可能会伪装成系统维护人员,向目标用户发送包含恶意链接的电子邮件,诱使用户点击,从而获取用户的登录凭证。
- 内网渗透技术:在突破外部防线后,利用内部网络的信任关系、共享资源等特点,进行横向渗透。例如,通过获取域管理员权限,访问其他关键服务器和系统,窃取数据或进一步破坏系统。
- 防守方技术手段:
- 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部署先进的安全监测系统(如IDS、IPS、SIEM等),实时监测网络流量、系统行为等,及时发现攻击迹象并发出预警。例如,利用入侵检测系统的特征匹配和行为分析功能,检测到异常的网络扫描、恶意文件传输等行为。
-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技术:加强访问控制策略,采用多因素身份认证(如密码 + 令牌、指纹识别等),限制对敏感系统和数据的访问权限。例如,在关键系统的登录环节,设置严格的身份验证程序,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
- 应急响应与恢复技术: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制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响应团队、准备应急工具和资源等。在遭受攻击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如隔离受攻击的系统、清除恶意软件、恢复数据等,确保业务的连续性。
- 攻击方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