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文章目录
计算机组成原理1——概论
计算机组成原理2——总线
计算机组成原理3——存储器1
计算机组成原理3——存储器2
计算机组成原理4——输入输出系统1
三、DMA工作方式
(一)DMA与中断的比较
1.中断方式数据传输通路
数据传输需 CPU 参与。I/O 设备准备好数据后,通过中断接口向 CPU 发出中断请求,CPU 暂停当前工作,保存现场,转去执行中断服务程序,从 I/O 设备读取数据(或写入数据)到 ACC(累加器),再由 ACC 存到主存 。如蓝色线路所示,数据经 CPU 中转。CPU 在处理中断过程中,需花费时间保护现场、恢复现场等,期间 CPU 不能处理其他任务,会打断 CPU 正常运行流程,占用 CPU 资源。
2.DMA方式数据传输通路
数据传输无需 CPU 干预。DMA 接口直接控制 I/O 设备与主存之间的数据传输,数据通过红色线路直接在主存和 I/O 设备间传输,可实现高速批量数据传输。DMA 传输时,CPU 无需暂停现行程序(仅在开始和结束时做少量操作,如初始化和后处理 ),CPU 可继续执行自身程序,基本不影响 CPU 正常工作,对 CPU 资源占用少。
(二)DMA与主存交换数据的三种方式
1.停止CPU访问主存
(1)原理
当 DMA 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时,会向 CPU 发出请求,让 CPU 暂停对主存的访问 。此时 CPU 进入不工作状态或保持状态,即 CPU 暂时停止执行程序。然后 DMA 控制器接管主存控制权,负责在主存和 I/O 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待 DMA 数据传输完成后,再将主存控制权交还给 CPU,CPU 恢复对主存的访问并继续执行程序。
(2)特点
①控制简单
该方式的控制逻辑相对简洁。因为只需在 DMA 工作时,让 CPU 停止访问主存,不需要复杂的协调机制来处理 CPU 和 DMA 对主存访问的冲突。
②CPU 利用率低
在 DMA 工作期间,CPU 处于闲置状态,不能执行任何程序,这使得 CPU 对主存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一些 CPU 运算任务繁重的场景下,这种方式会造成 CPU 资源浪费。
(3)改进
为弥补 CPU 利用率低的不足,可在 DMA 接口中增加高速缓存。通过高速缓存,CPU 可以在 DMA 传输数据时,与高速缓存进行数据交互,一定程度上减少 CPU 等待时间。比如,CPU 可以先从高速缓存读取或写入部分数据,而不是完全等待 DMA 传输结束,从而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
2.周期挪用/周期窃取
(1)原理
DMA 控制器会根据需要挪用 CPU 访问主存的总线周期来进行自身的数据传输。它基于总线仲裁机制,在不影响 CPU 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适时获取总线控制权,实现主存与 I/O 设备的数据交换。
(2)DMA访问主存的三种情况
①CPU 此时不访存
当 CPU 当前没有访问主存的需求时,总线控制权会立刻交给 DMA。此时 DMA 可以直接使用总线,在主存和 I/O 设备间进行数据传输,不会受到 CPU 的干扰。
②CPU 此时正访存
若 CPU 正在访问主存,那么会等待 CPU 本次访存操作结束后,总线控制权立刻转交给 DMA。这样既保证了 CPU 当前访存操作的完整性,又能让 DMA 及时进行数据传输。
③CPU 与 DMA 同时请求访存
在这种情况下,总线控制权优先交给 DMA。这是因为 DMA 通常用于高速设备的数据传输,对时间要求更为紧迫,优先保障其访存需求可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3)特点
①高效利用总线
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 CPU 不使用总线的时间间隙,以及合理协调了 CPU 与 DMA 同时请求的情况,使总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减少了总线空闲时间。
②对 CPU 影响小
相比于 “停止 CPU 访问主存” 的方式,周期挪用不会让 CPU 长时间处于等待状态,只是在必要时短暂挪用总线周期,对 CPU 正常执行程序的影响相对较小,CPU 可以在大部分时间内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
3.DMA与CPU交替访问
(1)原理
DMA 与 CPU 交替访问方式将 CPU 的工作周期明确划分为两部分 :
①C1 部分
这部分时间专门分配给 DMA 用于访问主存。在 C1 期间,DMA 控制器能够直接控制总线,在主存和 I/O 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无需等待或与 CPU 竞争总线控制权。
②C2 部分
此时间段专供 CPU 访问主存。CPU 可以在 C2 期间执行指令,进行数据的读取和写入等操作,完成自身的运算和处理任务。
(2)特点
①无需总线申请与归还
与其他 DMA 数据传输方式不同,这种交替访问方式不需要进行总线使用权的申请建立和归还操作。因为已经提前规划好了各自的访存时间,DMA 和 CPU 按照既定的时间周期交替使用主存,避免了总线仲裁过程中的时间开销和潜在冲突,提高了系统访存的效率和流畅性。
②高效并行性
通过这种时间上的精确划分,DMA 和 CPU 可以相对独立地工作,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并行处理。既保证了 DMA 能够及时、连续地进行高速数据传输,又不影响 CPU 正常的程序执行,充分发挥了系统中各部件的性能优势,适用于对数据传输效率和 CPU 利用率要求较高的场景。
(三)DMA接口的功能
1.向 CPU 申请 DMA 传送
当 I/O 设备准备好进行数据传输时,DMA 接口会向 CPU 发出请求,告知 CPU 需要进行 DMA 数据传输,让 CPU 做好相应准备或协调工作。
2.处理总线控制权的转交
在 DMA 传输开始前,DMA 接口负责处理从 CPU 到 DMA 控制器的总线控制权转移,确保 DMA 能顺利使用系统总线进行数据传输;传输结束后,再将总线控制权交回 CPU 。
3.管理系统总线、控制数据传送
DMA 接口掌控系统总线的使用,决定数据在主存和 I/O 设备之间的流向、时序等,保障数据准确、高效传输。
4.确定数据传送的首址和长度
DMA 接口需要预先设定数据传输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以及要传输的数据量大小,以此来明确数据传输的范围。
5.修正传送过程中的数据地址和长度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随着数据不断读写,DMA 接口会自动更新数据的地址信息(如递增或递减地址),并跟踪剩余要传输的数据长度,保证传输过程准确无误。
6.DMA 传送结束时,给出操作完成信号
当 DMA 完成数据传输任务后,会向 CPU 或相关设备发出操作完成信号,通知系统数据传输已结束,以便后续进行其他操作或处理。
(四)DMA接口的组成
1.主要部件
(1)DMA 控制逻辑
负责管理 DMA 操作,协调各部件工作。通过 HRQ(总线请求信号)向 CPU 申请总线控制权,收到 CPU 回应的 HLDA(总线响应信号)后,接管总线进行数据传输 。还通过 DACK(DMA 响应信号)与设备通信,控制数据传输流程。
(2)中断机构
DMA 传输完成或出现异常时,中断机构发出中断请求信号,通知 CPU 进行后续处理,如检查传输结果、处理错误等 。
(3)地址寄存器(AR)
存放数据传输在主存中的起始地址,每次传输后自动加 1,指向下一个存储单元,修正数据地址 。溢出信号表示地址计数达到上限。
(4)字计数器(WC)
记录要传输的数据量,每传输一个字(数据单元)自动减 1(图中 “+1” 或为示意计数方向,实际常为减计数 ),减为 0 时表示传输完成。
(5)数据缓冲寄存器(BR)
暂存 I/O 设备与主存间传输的数据,起数据缓冲作用,匹配设备与主存的传输速度。
(6)设备地址寄存器(DAR)
存储 I/O 设备的地址,用于在数据传输时准确找到目标设备。
2.信号连接
(1)系统总线
包括数据线、地址线,用于在 DMA 接口、主存、CPU 和设备间传输数据和地址信息。
(2)设备与 DMA 接口
设备通过 DREQ(设备请求信号)向 DMA 接口发起数据传输请求,DMA 接口用 DACK 回应 。
(五)DMA的工作过程
1.预处理
主要由 CPU 来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
(1)传输方向设置
CPU 将数据传输的方向信息发送给 DMA 控制器。比如,明确是从 I/O 设备将数据读取到主存(输入方向) ,还是从主存将数据写入到 I/O 设备(输出方向)。这一步确定了数据在后续传输中的流向,是整个 DMA 传输的基础设定。
(2)主存起始地址设定
CPU 把数据在主存中开始存储(或读取)的起始地址传递给 DMA 控制器。该地址指定了数据在主存中的存放(或读取)位置,DMA 控制器依据此地址,在主存中准确地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
(3)设备地址设定
CPU 将 I/O 设备的地址信息发送给 DMA 控制器。这能让 DMA 控制器准确找到与之进行数据交互的目标设备,保证数据传输是在指定设备和主存之间进行 。
(4)传送数据个数设定
CPU 把本次需要传输的数据数量发送给 DMA 控制器。DMA 控制器依据这个数值,通过字计数器(WC)等部件来监控数据传输进度,判断数据传输何时结束 。
(5)启动设备
CPU 向 I/O 设备发送启动信号,使设备进入准备传输数据的状态,为后续的 DMA 数据传输操作做好硬件上的准备 。
2.数据传送过程
(1)输入
①设备发起请求
DREQ(设备请求信号):I/O 设备准备好数据后,通过 DREQ 向 DMA 接口发出数据传输请求,表明自身已具备传输条件 。
②DMA 向 CPU 申请总线控制权
设备请求信号传递:DMA 接口接收到设备的 DREQ 信号后,准备进行数据传输。
HRQ(总线请求信号):DMA 控制逻辑通过 HRQ 向 CPU 发出总线请求,申请获取总线控制权,以便进行主存与设备间的数据传输 。
③CPU 响应
HLDA(总线响应信号):CPU 接收到 HRQ 后,若允许 DMA 操作,会通过 HLDA 信号回应 DMA,将总线控制权交给 DMA 。
④数据传输准备与操作
地址线:DMA 控制逻辑通过地址线,将主存地址(由 AR 提供)和设备地址(由 DAR 提供)分别发送到主存和设备,确定数据传输的位置 。
DACK(DMA 响应信号):DMA 接口向设备发送 DACK 信号,告知设备已获得总线控制权,可开始数据传输 。
⑤数据传输
数据线:设备将数据通过数据线发送到 DMA 接口的 BR(数据缓冲寄存器),再由 BR 写入主存。同时,AR 自动加 1 更新主存地址,WC 自动加 1(通常是减计数,这里或为示意方向 )监控传输字数 。
⑥传输结束处理
数据传输完成后,DMA 接口中的中断机构可发出中断请求,通知 CPU 进行后续处理,如检查传输结果等。
(2)输出
①设备请求
DREQ(设备请求信号):I/O 设备准备好接收数据时,向 DMA 接口发送 DREQ 信号,请求 DMA 进行数据传输。
②DMA 向 CPU 申请总线控制权
设备请求信号传递:DMA 接口接收到设备的 DREQ 信号,准备响应设备请求。
HRQ(总线请求信号):DMA 控制逻辑通过 HRQ 向 CPU 发出总线请求,申请获取总线控制权,以便从主存读取数据传输给设备。
HLDA(总线响应信号):CPU 收到 HRQ 后,若允许 DMA 操作,通过 HLDA 信号回应 DMA,将总线控制权交给 DMA。
③数据传输准备与操作
地址线:DMA 控制逻辑通过地址线,将主存地址(由 AR 提供)和设备地址(由 DAR 提供)分别发送到主存和设备,确定数据传输的源和目标位置。
DACK(DMA 响应信号):DMA 接口向设备发送 DACK 信号,告知设备已获得总线控制权,即将开始数据传输。
④数据传输
数据线:DMA 从主存读取数据到 BR(数据缓冲寄存器),再通过数据线将数据从 BR 发送给设备。同时,AR 自动加 1 更新主存地址,WC 自动加 1(通常为减计数,此处或为示意方向 )监控传输字数。
⑤传输结束处理
数据传输完成后,DMA 接口中的中断机构可发出中断请求,通知 CPU 进行后续处理,如检查传输状态等。
3.后处理
由中断服务程序完成,用于校验输入主存的数是否正确;决定是否继续使用DMA,重新初始化DMA,或者停止设备;测试传送过程是否正确,错则转诊断程序
(六)DMA接口与系统的连接方式
1.具有公共请求线的DMA请求
2.独立的DMA请求
(七)DMA接口类型
1.选择型
在物理上连接多个设备,在逻辑上只允许连接一个设备
2.多路型
物理上连接多个设备,逻辑上允许连接多个设备同时工作
几种方式的性能比较
四、典型外设
(一)定义
计算机中除主机外的其余部分,称为外部设备( I/O 设备、 外设)
(二)分类
1.人机交互设备:键盘、鼠标、打印机、显示器
2.信息存储设备:磁盘、光盘、磁带
3.机——机通信设备:调制解调器、A/D、D/A
(三)辅存
1.特点
容量大、成本低、速度慢、非易失性、不直接与 CPU 交换信息
2.分类
磁表面存储器、光存储器
(四)硬磁盘存储器
1.分类
(1)固定磁头和移动磁头
(2)可换盘和固定盘
2.结构
由主机、磁盘控制器、磁盘驱动器和盘片构成。主机与磁盘控制器双向通信,磁盘控制器控制磁盘驱动器,磁盘驱动器操作盘片 ,它们协同实现数据的存储与读取。
(1)磁盘控制器
①命令转换
接收主机发来的命令,如读写指令等,并将其转换成磁盘驱动器能识别和执行的控制命令,确保驱动器按主机要求动作。
②数据格式转换
由于主机和磁盘驱动器的数据格式可能不同,磁盘控制器负责在两者间进行转换,使数据能在主机和驱动器间正确传输和交互。
③读写控制
控制磁盘驱动器的读写操作,协调磁头寻道、定位、数据读写等具体过程,保障数据准确读写。
④接口功能
作为主机与磁盘驱动器之间的接口,提供两者连接和通信的桥梁,管理数据传输、状态反馈等交互过程。
(2)盘片
由硬质铝合金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为数据存储提供物理载体。
3.磁记录原理
(1)写的过程
①构造
写操作由写线圈、铁芯、磁层和载磁体等构成。写线圈绕在铁芯上,磁层位于载磁体表面。
②原理
当电流(I)通过写线圈时,会在铁芯中产生磁通。根据电流方向不同,磁通方向也不同。当磁通经过磁层时,会使局部磁化单元磁化。如左侧图,特定电流方向使局部磁化单元按一定方向磁化,代表写入 “0” ;右侧图中,电流方向改变,磁化方向改变,代表写入 “1” 。通过控制电流方向和大小,可在磁层上记录不同信息。
(2)读的过程
①构造
读操作由读线圈、铁芯、磁层等构成。读线圈绕在铁芯上,靠近磁层。
②原理
当载磁体在磁场中按箭头方向运动时,已磁化的局部单元产生的磁通会通过读线圈。由于磁层上不同磁化状态(“0” 和 “1” )的局部单元经过读线圈时,引起的磁通变化不同,会在线圈中产生不同的感应电动势(e)。如左侧图,对应磁化状态为 “0” 的局部单元经过时,产生特定感应电动势波形;右侧图对应磁化状态为 “1” 的局部单元经过时,产生不同感应电动势波形。通过检测感应电动势的变化,就能读出磁层上记录的信息 。
4.磁表面存储器记录方式
(1)RZ(归零制)
①特点
写 “1” 时,电流在本位周期内产生正向脉冲;写 “0” 时,产生负向脉冲。每个位周期结束时,电流都回到零。
②作用
电路简单,但记录密度低,功耗大。
(2)NRZ(不归零制)
①特点
写 “1” 时电流保持正向,写 “0” 时电流保持负向,电流不回到零。
②作用
记录密度比 RZ 高,传输效率提升,但无法区分连续的 “0” 或 “1” 。
(3)NRZ1(见 “1” 就翻不归零制 )
①特点
遇到 “1” 时电流翻转,遇到 “0” 时电流保持不变。
②作用
能提高记录密度,可自同步,广泛应用于磁盘存储。
(4)PM(调相制)
①特点
写 “1” 时电流相位在本位周期起始处翻转,写 “0” 时不翻转。相邻位之间也可能有相位变化。
②作用
抗干扰能力强,常用于磁带存储。
(5)FM(调频制)
①特点
每个位周期起始处都有电流翻转。写 “1” 时,在位周期中间还有一次翻转;写 “0” 时,中间无翻转。
②作用
自带同步信号,适用于软磁盘存储。
(6)MFM(改进调频制)
①特点
相比 FM,减少了翻转次数。只有连续两个 “0” 时,在前一个 “0” 的位周期起始处翻转。
②作用
提高了记录密度,常用于硬磁盘存储。
5.硬磁盘驱动器
(1)机械部分
磁盘组:由多个盘片组成,盘片是存储数据的介质,通过主轴带动旋转。
主轴:连接盘片,由传动机构驱动其高速旋转,为数据的读写提供基础运动。
磁头:安装在读写臂上,负责在盘片表面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读写臂:支撑磁头,可在音圈电机驱动下沿盘片径向移动,使磁头定位到不同磁道。
音圈电机:为读写臂的移动提供动力,根据控制信号精确调整读写臂位置。
(2)控制部分
位置检测定位驱动:接收磁盘控制器发送的目标磁道信号,检测磁头当前位置,并驱动读写臂移动,使磁头定位到目标磁道。
模拟控制:对位置检测定位驱动等部件进行控制调节,保证磁头准确、稳定地定位。
放大:对检测信号等进行放大处理,以便更好地进行控制和检测。
测速输出:监测主轴或读写臂的运动速度,反馈给控制系统,确保运行速度稳定,是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实现对硬磁盘驱动器运行状态的精确控制 。
6.盘片结构
(1)基本概念
磁盘机:即硬磁盘驱动器,是对盘片进行数据读写操作的设备。
记录面(surface):盘片的上下表面用于数据记录,每个表面对应一个磁头进行读写。
磁道(track):盘片旋转时,磁头保持固定位置所形成的圆形轨迹,数据按磁道存储。
柱面(cylinder):多个盘片上相同编号磁道的集合,在多盘片磁盘组中,磁头可同时定位到不同盘片的同一柱面。
扇区(sector):磁道被划分成的若干个弧段区域,是磁盘存储的基本单位,每个扇区存储固定大小的数据。
(2)磁盘地址
用于定位磁盘上数据位置,由以下部分组成:
磁盘机号:多磁盘机系统中,标识具体磁盘机。
记录面号:确定数据所在盘片的记录面。
块号 / 扇区号:指定数据所在的扇区。
块内地址:在扇区内进一步定位数据的具体位置。
7.磁表面存储器技术指标
(1)记录密度
①道密度(Dt)
沿磁盘半径方向单位长度上的磁道数,单位通常为道 / 英寸(tpi) ,反映磁道分布的密集程度。
②位密度(Db)
磁道单位长度上能记录的二进制位数,单位一般为位 / 英寸(bpi) ,体现磁道上数据记录的密集程度。
(2)存储容量
①格式化容量
磁盘经过格式化后,可供用户实际使用的存储容量,是去除了系统占用、校验位等空间后的有效容量。
②非格式化容量
磁盘在未格式化前,理论上能存储的数据总量,仅考虑磁记录介质本身的存储能力。
(3)平均寻址时间
①寻道时间
磁头从当前位置移动到目标磁道所需的时间。
②等待时间
目标扇区旋转到磁头下方所需的时间。平均寻址时间是寻道时间和等待时间之和,衡量了找到数据存储位置的快慢 。
辅存速度还涉及寻址时间和磁头读写时间,磁头读写时间指磁头对目标扇区进行数据读写操作花费的时间。
(4)数据传输率(Dr)
计算公式为 Dr = Db×V ,其中 Db 是位密度,V 是磁盘旋转的线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磁表面存储器向主机传送的数据位数,反映数据传输的快慢 。
(5)误码率
出错信息位数与读出信息总位数之比,用于衡量磁表面存储器数据读写的准确性,数值越低表明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可靠性越高。
8.磁盘容量计算
(1)格式化容量
①低级格式化
将空白的磁盘划分出柱面和磁道,再将磁道 划分为若干个扇区,每个扇区又划分出标识部分ID、间 隔区GAP和数据区DATA等
②高级格式化
清除硬盘上的数据、生成引导区信息、初始化FAT表、标注逻辑坏道等
(2)非格式化容量
=记录面数 × 每面磁道数 × 每道信息量=记录面数×(道密度×环半径)×(位密度× 最小道长)
(五)软磁盘存储器
1.和硬磁盘存储器对比
硬盘 | 软盘 | |
速度 | 高 | 低 |
磁头 | 有固定和活动两种类型,且工作时磁头处于浮动状态,不与盘片接触,可减少磨损并提高读写精度 | 活动式,并且在读写时与盘片接触,长期使用易造成磁头和盘片磨损 |
盘片 | 多为固定盘或盘组形式,大部分不可更换,盘片安装在驱动器内部,结构相对稳定 | 盘片可更换,使用时插入软驱,方便数据携带和交换,但盘片易损坏 |
价格 | 价格较高,因技术和性能优势,硬件成本相对较大 | 价格低廉,成本较低,是早期个人计算机常用的可移动存储设备 |
使用环境 | 对使用环境要求苛刻,如温度、湿度、灰尘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其性能和寿命 | 对环境要求相对较低,不过盘片易受磁场、弯折等因素影响导致数据丢失 |
2.软盘片
由聚酯薄膜制成,这种材料质地柔软,在其表面涂覆磁性材料,用于数据的磁记录
保护套:包裹软盘片,起到物理防护作用,防止软盘片受到外界物理损伤、灰尘污染等,保护内部数据存储介质。
主轴孔:软盘驱动器的主轴通过此孔插入,带动软盘片在保护套内旋转,为数据读写提供机械运动基础。
实际的软盘片:聚酯薄膜材质并涂有磁性层的盘片,是数据存储的核心部件,通过磁记录方式存储信息。
读 / 写磁头访问槽:软盘驱动器的磁头通过这个槽与软盘片接触(或靠近),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
写保护口:通过滑块控制,当滑块封住此口时,软盘可进行读写操作;当滑块打开,露出此口时,软盘处于写保护状态,只能读取数据,不能写入或修改数据,防止误操作或病毒写入 。
衬里 / 清洁材料:位于保护套内部,在软盘片旋转时,可清洁软盘片表面,减少灰尘等杂质对磁头和盘片的影响,提高数据读写的可靠性 。
(六)光盘存储器
1.概述
(1)存储技术
光盘存储器采用光存储技术,利用激光进行数据的写入和读出操作。
(2)技术代际
第一代光存储技术:使用非磁性介质,数据写入后不可擦写,常见的如 CD - ROM 等只读光盘。
第二代光存储技术:采用磁性介质,支持数据的擦写操作,像可擦写光盘(如 CD - RW 等) 。
2.光盘的存储原理
(1)只读型和只写一次型
通过热作用使光盘介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来记录数据。比如,激光的热量使介质表面形成微小的凹坑或改变其反射率等,以此表示二进制数据的 “0” 和 “1” 。
(2)可擦写光盘
利用热磁效应。在激光加热和外加磁场共同作用下,改变磁性介质的磁化方向来记录和擦除数据,实现多次读写。
(七)打印机
打印输出是计算机系统最基本的输出形式,可将打印在纸 上的信息长期保存。人们将一切可以产生永久性记录的设 备统称为硬拷贝设备
1.分类
(1)按照印字原理
击打式/非击打式
(2)按照工作方式
串行打印机/行式打印机
(3)按照打印对象
图形/图像打印机,黑白/彩色打印机
2.针式打印机
打印头:是打印的核心部件,图中展示了其内部包含打印针、永磁铁、铁芯、衔铁、线圈等组件 。打印针在电磁作用下撞击色带和打印纸实现字符或图形打印。
字车:承载打印头,使其能在水平方向左右移动,以便在打印纸上不同位置进行打印操作。
输纸机构:图中显示有滚筒,负责带动打印纸按设定的要求前进或后退,保证打印内容在纸张上的位置准确。
色带机构:包括色带和色带保护片,色带是带有油墨的带状物,打印针撞击色带时,油墨被转移到打印纸上形成字迹。
控制器:未在图中详细展示内部结构,但它是打印机的 “大脑”,负责接收计算机发送的打印指令,控制各部件协同工作,实现正确的打印功能。
3.激光打印机
(1)工作步骤
带电:使感光鼓表面均匀带电,一般通过电晕放电等方式,为后续步骤做准备。
曝光:激光束根据打印内容对感光鼓曝光,使曝光区域电荷分布改变,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显像):带相反电荷的墨粉与感光鼓上静电潜像吸附,让潜像变成可见墨粉图像。
转印:将感光鼓上墨粉图像转印到打印纸上,常通过转印电晕放电极实现。
定影(固定):利用定影灯等设备加热,使墨粉熔化并牢固附着在打印纸上。
清除残像:去除感光鼓上残留墨粉和电荷,为下次打印做准备。
(2)性能指标
打印速度:用每分钟输出页数(PPM )衡量,反映打印机单位时间打印能力。
印字分辨率:以每英寸像素点个数(DPI )表示,体现打印图像或文字的精细程度。
4.喷墨打印机
(1)类型及特点
连续式喷墨打印机:提及具备墨水回收机制,意味着在打印过程中,未参与打印的墨水能够被回收再利用,提高墨水利用率 。
随机式喷墨打印机:工作原理是系统供给的墨滴只在需要印字时才喷出,按需喷墨,可减少墨水浪费,提升打印针对性。
(2)电荷控制式连续喷墨打印机原理
①印字原理
墨水供应:墨水泵从墨水槽抽取墨水,经振荡器作用,通过喷墨头喷出连续墨滴流。
墨滴充电:字符发生器根据打印内容控制充电电极,给特定墨滴充电。
墨滴偏转:带电墨滴经过偏转电极时,在高压电源产生的电场作用下发生偏转,落到打印纸上形成字符或图像;不带电墨滴则射入回收器,经收集槽、过滤器回到墨水槽 。
②字符形成过程
通过控制墨滴是否带电及带电程度,使墨滴按预定轨迹落在纸上,组合形成所需字符 。
(八)键盘
1.键盘输入信息流程
按键:用户按下键盘上的按键。
按键判断:确定按下的是哪个键。
获取扫描码:得到对应按键的扫描码,用于标识按键。
按键去抖:消除按键按下时因机械触点抖动产生的信号不稳定问题,保证输入信号准确。
2.硬件组成及工作原理
8×8 键盘:由 8 行 8 列按键矩阵构成,是用户操作输入部件。
时钟发生器:产生时钟信号,为键盘电路各部件同步工作提供时间基准。
6 位计数器:在时钟信号驱动下计数,配合译码器扫描键盘矩阵,确定按键位置 。
译码器:将计数器信号转换为行、列扫描信号,扫描键盘矩阵,检测按键状态。
单稳:单稳态触发器,对按键信号进行整形、去抖处理,输出稳定信号。
中断请求触发器:按键稳定按下后,单稳输出信号触发它,向 CPU 发出中断请求,通知有按键操作。
延迟:对信号进行延迟处理,配合按键去抖等操作。
ROM(只读存储器):存储按键扫描码与对应编码等信息。CPU 通过地址译码输入访问 ROM,读取按键编码等 。
CPU(中央处理器):接收中断请求,读取 ROM 中按键信息,处理键盘输入 。
(九)显示器
1.分类
(1)按显示设备所用的显示器件分类
CRT-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显示器
LCD-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PDP-等离子显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
(2)按所显示的信息内容分类
字符显示器、图形显示器和图像显示器。
(3)按显示设备的功能分类
普通显示器、显示终端两大类
2.阴极射线管显示器
3.平板显示器
(1)定义
一般是指显示器的深度小于显示屏幕对角线1/4长度的显示器件。
(2)分类
液晶显示(LCD)、等离子体显示(PDP)、场发射显 示(FED)、电致发光显示(ELD)等
(3)特点
LCD本身不发光,靠调制外光源实现显示,其余各类显示均自身发光
(4)图形和图像
图形(graphics)指由线和面构成的,没有亮暗层次变化的线条图,如建筑 、机械所用的工程设计图、电路图等。-早期的图形显示和处理只是局限在二值化的范围,只能用 线条的有无来表示简单的图形。
图像(image)指由像素描绘的,具有亮暗层次的图。-自然界的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显示的图像称作数字图像, 就是将图片上连续的亮暗变化变换为离散的数字量,并以 点阵列的形式显示输出。
(5)分辨率和灰度级
分辨率和灰度级决定了所显示图的质量
在显示屏幕上,图形和图像都是由称作像素的光点组成的 。
分辨率是显示设备所能表示的像素个数,即光点的个数。取决于荧光粉的粒度,屏的尺寸和电子束的聚焦能力
灰度级指所显示像素点的亮暗差别,在彩色显示器中则表现为颜色的不同
(6)刷新和帧存储器
视觉暂留与余晖效应
刷新:为了使人眼能看到稳定的图像,就必须在图像消失之前使 电子束不断地重复扫描整个屏幕。每秒刷新的次数称刷新频率或扫描频率。
视频存储器 VRAM:不断提供刷新图像的信号,必须把图像存储起来,存储图像的存储器叫“帧存储器”或“视频存储器”。 VRAM 的容量由图像分辨率和灰度级决定
(7)随机扫描和光栅扫描
电子束在荧光屏上按某种轨迹运动称为扫描,控制电子束扫描轨迹的电路叫扫描偏转电路。
随机扫描是控制电子束在CRT屏幕上随机运动,从而产生图形和字符。电子束只在需要作图的地方扫描,而不扫描全屏幕,所以这种扫描方式画图快速,图象清晰。
光栅扫描是电视中采用的扫描方法。在电视中,要求图像充满整个画面,因此要求电子束扫过整个屏幕。光栅扫描是从上至下顺序扫描,采用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两种方式
(十)汉字处理技术
1.汉字的输入方法
键盘输入方式:汉字编码可分为音码(如拼音输入法 )、形码(如五笔字型输入法 )、音形码(结合读音和字形 ),通过键盘按键输入对应编码来录入汉字。
语音输入方式:借助语音识别技术,将用户语音转换为汉字,方便双手不便操作键盘时使用。
手写输入方式:利用手写设备(如数位板、触摸屏 ),将手写轨迹转化为汉字,适合不熟悉键盘输入法人群。
印刷体扫描识别:通过扫描仪等设备扫描印刷文字,经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转化为可编辑汉字。
2.汉字的存储
汉字内码:作为汉字在计算机内部存储、交换、检索的代码,相比字形点阵码占用空间小,一般用两个字节表示一个汉字。设计汉字内码时,需考虑码位尽量短,能表示足够多汉字,且码值连续有序,便于计算机进行操作运算 。
3.汉字的显示
字形码(字模码):计算机显示器和打印机用点阵表示汉字字形代码,是汉字输出形式。根据输出要求不同,点阵密度有差异,如显示要求不高时可用较低点阵,打印高质量文档需较高点阵。字形码可构成 “字库”,但不用于机内存储。
字形表示演变:汉字字形从早期点阵字形,发展到矢量表示(用数学向量描述字形 ),再到轮廓曲线表示,或矢量与曲线结合,以提升字形质量,使显示和打印效果更美观、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