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王阳明介绍: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为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
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传习录介绍:
上卷:徐爱录、徐爱跋、陆澄录、薛凯录; 主要探讨知行合一、心外无物、并由王阳明亲自审阅;
中卷:王阳明亲笔写的书信;主要说明知行合一、格物说、以及教育观点的短文;
下卷:本卷主要是说致良知,虽未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展示了他晚年的思想,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关键资料汇总:
王阳明的心学学说 - 《传习录》
感悟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良知即天理;
心学主体思想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知行合一
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王阳明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
万物一体之仁
王阳明强调天地万物以人为中心,人心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人的良知也是草木瓦有的良知。圣人之心应以天下万物为一体,每一个人都应将自己的良知是非推广到天下,如此便能救社会于水火之中。
原文学习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关于学习:“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先生说:白天学习,觉得烦扰,就学习静坐;觉得懒于看书,就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功夫。”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功,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查漏补缺
吏部尚书:吏部相当于组织部,户部相当于公安部;尚书:相当于部长;嫡系:直系;
趣事
王阳明一次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
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